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心态具体内涵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例如,欧旭理、徐建军和胡文根将大学生社会心态分为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恋心态和社交心态。
申燕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究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人际心态、择业心态、情感心态、政治心态等。
目前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大学生的政治心态、消费心态、就业心态,弱势心态、理性平和心态等等。
大学生政治形态
关于大学生的政治心态,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结果。
刁蝉娟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理性的认知、理智的政治情感表达、客观的政治评价和更加积极的政治参与。
相反地,神彦飞则调查了山东省大学生的政治心态,指出了大学生对社会整体评价并不高,特别是在关于社会公平度、和谐度以及贫富差距程度的评价上。
刁蝉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仍存在消极的政治心态,主要表现在较模糊的政治认知、较极端的政治表达方式、不够客观的政治评价和较不积极地政治参与。
大学生的消费心态
李杰调查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得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的社会心态总体是理性平和的,但过度超前消费价值观以及冲动消费等行为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刁佳玺的研究指出,大学生初期的浮躁消费心理向更理性化转变。
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追求消费的个性心理,但是仍然存在冲动消费的心态以及出现消费的趋同心理效应。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彭晓波调查了D市四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就业心态,主要呈现出自卑、自负、盲从三个类型。
刘清华在基于华中农业大学448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中,在新冠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仍呈现出思想认知理性、行为表达积极和心态稳定平和的总体态势。
大学生的弱势心态
胡志海采用弱势心态问卷对大学生弱势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大学生弱势心态的成因主要有:客观现实的压力,自身能力的不足,社会比较对象的选择偏差等。
魏荣则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在社会认知、情绪情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意向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良特征,需要调动各种资源进行综合矫正。
大学生的理性平和心态
马志霞强调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探讨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
二、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具体策略
拥有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为个人的成长发展,家庭的幸福和谐,社会的繁荣稳定,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了重要基础。
立足家庭教育,树立积极应对方式
家庭环境对于育人塑人,社会风气的重要性。父母在家庭成员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子女发展理性和平、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1.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主动营造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会让子女感受到温暖。
在一个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充分关怀和爱的家庭环境中,会极大增加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父母作为家庭氛围的主要塑造者,要防止霸权型家庭氛围、溺爱型家庭氛围、疏离型家庭氛围、冲突对抗型家庭氛围等消极氛围的出现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避免将家庭环境中不良家风传递给子女。
父母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精神追求以及思想渴求,并给予子女更多的帮助和心理支持,鼓励子女主动进行情感表露,建立积极有效的亲子沟通模式,提高家庭成员的凝聚力。
父母一定要秉持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既要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表现,也要培养子女的社交技能、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既要关注子女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也要重视子女在成长发展阶段的身心健康;既要培养子女兴趣爱好和课外技能,也要提升子女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总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要海纳百川,兼顾子女的方方面面,切不可深陷教育竞争、教育期望之洪流,而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真正去关爱子女的健康成长。
2.积极应对方式的重要价值
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积极应对方式。
家庭环境质量较高表明家庭成员关系和睦,情感表露积极,矛盾冲突减少,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长期生活在高质量的家庭环境个体,容易受到父母积极行为的影响,遇到生活压力事情时,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包括理性的处理问题,主动需求他人帮助等。
因此,有必要提高家庭环境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增加家庭凝聚力。在家庭成员日常的相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子女最真挚、最温暖的爱,要让子女充分认识到家庭是温馨的港湾。
在父母的情感支持下大学生拥有强烈的家庭归属感,提高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怕挫折的信念。
其次,要提高家庭表露。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会历经各种困惑,例如舍友关系,学业成绩,师生关系,恋爱情况等。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父母不仅要给予十足的重视,还要与子女进行积极主动地互动交流,打开彼此的心扉,打破沟通的屏障。
此外,中国家长往往强调权威性,从而忽略了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充足的民主自由,努力营造彼此理解、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家庭氛围,赋予子女表达真实想法的权力。
最后,要减少家庭冲突。和谐夫妻关系是和谐家庭环境的重要前提,父母冲突越频繁,更容易唤醒子女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
此外,子女往往会被动的陷入到父母的冲突情境中,被动地、反复地接受父母冲突带来的痛苦,持续受到这种负面状态的困扰。
虽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在短期内子女为了维持家庭和睦可能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介入父母冲突,试图缓解父母双方的矛盾。
但这绝对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长久之策,如果父母冲突频繁出现,子女将会意识到积极应对方式并非有效策略,并由此产生倦怠感,倾向于消极应对方式,如逃避、宣泄。
因此,只有父母主动维持和谐稳定的关系状态,才能真正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
3.提升自我控制水平
基于一般犯罪理论,缺乏养育、规则和纪律个体的自我控制较低。
在个体的成长发展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照料、监控和介入,个体所做出的一些不当行为缺少必要的规矩、责任和纪律意识,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自我控制水平。
反之,父母越对子女展现更多的保护和控制行为,子女的自我控制水平越低,越难以抑制新鲜且刺激事物的诱惑和感觉寻求,表现出更多的负面成瘾行为。
此外,在消极教养方式下,亲子的互动频率较低,行为标准无法统一,家庭氛围更加消极且有压力,这也不利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发展。
因此,在家庭微观生态背景下,一方面,父母优化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正确处理亲子之间关系。
对于离散疏远型的家庭而言,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关爱和陪伴的重要性,哪怕自身工作再忙,应酬再多,压力再大,也要抽出时间与子女互动交流,陪伴子女共同成长。
帮助子女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对于溺爱控制的家庭来说,父母要把握好保护和控制子女的尺度,切不可将关爱变成溺爱,将家庭变为牢房,要给予子女一定的成长空间和宽松环境。
另一方面,父母要了解到自我控制作为一种有限心理资源,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补充和提高的。
例如,通过保障充足的睡眠、积极情绪诱导等方式恢复自我控制资源,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改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促进朋辈互动,增强心理资本
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扎根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教育背景。
学校作为仅次于家庭的“第二家园”,同伴互动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解释作用和师生互动一样重要。
同伴互动对大学生的课堂互动、课余互动、课外互动、跨学科专业互动等互动参与均产生积极作用。
同伴互动也能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通识学习成果、课外学习成果、学习能力、学习热情。
同伴互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认知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是“立德树人”的助推器。
1.为大学生朋辈互动提供微观支持环境
高校要善于营造和创设同伴互动的教育情境,发挥同伴互动的积极群体效应。
同伴互动是学习者群体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共同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处在相同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空间内。
其互动的主要对象也是校园、班级或宿舍群体之间,具有年纪相仿,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颇为相同的群体特征。
因此,他们彼此之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显著,是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不可忽视的微观环境因素。
因此,高校应当优化同伴互动的微观环境。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各科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学科特点构建积极的课堂互动环境,设立正确的互动目标和方向。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建立互动关系,定期更迭小组人员防止大学生形成圈子互动文化,促进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问题探讨。
其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大学生同伴互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微观环境。
在分配宿舍的工作阶段,高校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可以依据大学生的民族,户口,是否独生等人口学特征,从而更加合理的安排宿舍成员,促使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进行同伴互动。
再次,高校也要注重不同二级学院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长期且稳定的互动交流平台服务于不同学院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
训练大学生跨团队、跨学科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大学生的严谨思维,增强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背景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其同伴互动的知识宽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