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科,以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注重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对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人类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族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民族学专业知识,熟悉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了解国内外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掌握民族学基本理论和调查方法,具备实地搜集资料、民族田野调查的能力,最终可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管理、民俗文化导游、民族事务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咨询服务等工作。
大学民族学专业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民族学专业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具有广泛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该专业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2.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新力和沟通能力。
3.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具有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的专业,既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又重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该专业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4.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具有应用价值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可以为国家机关、教育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咨询。该专业也可以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大学民族学专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该专业对于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2.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风险性较高的专业,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该专业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危险,如地理环境、政治局势、文化差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挑战。
3.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竞争性较强的专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该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他相关专业的竞争,如社会学、历史学、国际关系等。该专业也需要跟踪和分析国内外民族学界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4.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收入相对较低的专业,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该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就业薪酬水平一般不高,需要进一步深造或者创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该专业也需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民族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以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注重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对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人类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学科。民族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民族学专业所应用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工作。民族学专业可以为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等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咨询,参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 民族研究。民族学专业可以在教学科研机构、政策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民族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对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现象的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3. 民族文化。民族学专业可以在文物与博物馆、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等领域从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推广工作,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多样性。
4. 民族旅游。民族学专业可以在旅游部门或企业从事民俗文化导游、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等工作,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体验。
5. 民族经济。民族学专业可以在国内外各类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及基金会等非盈利组织从事涉及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咨询服务、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融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国内外各种交流合作的增多,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民族学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 民族创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保守与开放等多重冲击和挑战。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民族学专业人才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创新和推广,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丰富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
3. 民族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民族学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咨询,参与解决涉及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的各种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民族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毕业论文(设计)三部分组成。理论课程由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总学分不少于163学分。具体的课程内容如下:
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中国语言文化、外国语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宪法与法律基础、中国民族史概论、中国社会与文化概论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国情和民情的基本了解,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民族学导论、人类学导论、社会学导论、历史学导论、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民族社会与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进行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的能力。
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概论、世界各大洲主要民族社会与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论、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概论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有深入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中国排名前十位有民族学专业的大学名单如下:
1. 中央民族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重点大学3。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最好的,也是全球最好的之一。
2. 云南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5。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二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3. 中南民族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中央直属、教育部管理的综合性重点大学6。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三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4. 中山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四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5. 西南民族大学: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四川省共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之一。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五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6. 兰州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是西北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
7. 内蒙古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重点大学。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七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8. 广西民族大学: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广西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之一。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八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9. 云南民族大学:该校是教育部直属、云南省共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云南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之一。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九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10. 厦门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是华东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该校的民族学专业是全国第十好的,也是亚洲最好的之一。
民族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岗位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教育科研类:这类岗位主要是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科学普及机构等单位从事民族学或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咨询、培训等工作。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术水平,能够独立开展或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指导研究生等。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23年度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公告,招聘3名科研岗位,要求国内应届博士毕业生,专业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
2. 政府机关类:这类岗位主要是在国家民委、地方民族事务委员会、统战部、外交部等单位从事民族政策制定、民族事务管理、民族工作协调、民族外交交流等工作。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责任心,能够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熟悉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外语水平。例如,国家民委2023年度公务员招考公告,招聘多个职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
3. 文化传媒类:这类岗位主要是在新闻出版机构、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平台等单位从事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创作、民族文化评论等工作。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能够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风貌和文化价值,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2023年度招聘公告,招聘多个职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民族学等。
4. 企业事业类:这类岗位主要是在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或群体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社会服务等工作。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需求特点,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服务意识。
5. 旅游文化类:这类岗位主要是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民俗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民族旅游规划、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解说等工作。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充分挖掘和展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服务态度。例如,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招聘多个职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为历史学、民族学等。
6. 民族事务类:这类岗位主要是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从事民族自治法制建设、民族自治权利保障、民族自治监督评估等工作。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能够熟悉和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例如,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2023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招聘多个职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
根据民族学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适合学习民族学专业的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 对人类社会和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意探索各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2. 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各种数据和资料,能够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或报告,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 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能够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种问题和现象,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
4.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精神,能够关注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和领域,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融合和创新。
例举民族学专业入门通俗易懂的几本书籍。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要想入门,需要阅读一些基础的理论、方法和案例,供您参考:
1. 《民族学概论》(高永久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这是一本系统介绍民族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主要内容、框架体系、发展历程、理论流派、研究方法、中国民族学等方面的教材,适合初学者入门。
2.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迈克尔·布若威著,张晓明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这是一本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对美国工厂中劳动者的生产行为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的经典著作,展示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支配与抗争,以及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之间的关系。
3.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潘毅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一本基于作者在珠三角地区对女性打工者进行长期田野调查所写的民族志研究专著,探讨了女性打工者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如何形成新兴的主体性,并对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进行反思和抵抗。
4. 《全球猎身:IT产业中的印度软件劳工》(阿特·库里著,王晓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一本基于作者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进行两年人类学实地调查所写的著作,揭示了IT产业中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猎身”体系,以及印度软件劳工在其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 《跨国灰姑娘:台湾雇主与东南亚家务移工》(蓝佩嘉著,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这是一本基于作者对超过百位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进行访谈所写的民族志研究专著,论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家务移工之间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
6. 《香港重庆大厦:低端全球化的故事》(麦高登著,李晓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这是一本基于作者对香港重庆大厦的多年田野调查所写的民族志研究专著,描绘了这座老旧大厦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商人、移民等人群的生活和交往,以及他们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展现了一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低端全球化”现象。
7. 《以竹为生:夹江造纸技能与社会变迁》(安娜·拉斐尔著,王晓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一本基于作者对四川夹江县造纸人的长期田野调查所写的民族志研究专著,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以及造纸技能在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8. 《学做工:工人阶级文化与教育制度》(保罗·威利斯著,张晓明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这是一本基于作者对英国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进行长期田野调查所写的民族志研究专著,分析了他们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而不是接受高等教育,揭示了这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
9. 《写文化:人类学方法论》(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马库斯主编,张晓明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这是一本汇集了当代人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学者们对人类学方法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论文集,探讨了人类学作为一种书写实践和表述策略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
10. 《森林人》(布朗尼斯劳·马林诺夫斯基著,王晓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这是一本由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所写的经典民族志作品,详细描述了他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对托罗布良岛上的原始部落进行的田野调查,展现了他的“功能主义”理论和“参与观察”方法,对后来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要想学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为您提供以下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1. 建立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关注各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2. 掌握民族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案例,阅读一些经典的教材和著作,参加一些相关的课程和讲座,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3. 开展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活动,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或其他适合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各种数据和资料,撰写规范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4. 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关注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阅读一些跨学科的文献和作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对话和合作,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5.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开放精神,关注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研究主题或问题,尝试运用新的理论或方法进行分析或解决,创造新的知识或贡献。
民族学专业才能阅读的书籍。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要想深入探究,需要阅读一些高级的理论、方法和案例,为您挑选了以下五本书籍,供您参考:
1. 《写文化:人类学方法论》(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马库斯主编,张晓明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这是一本汇集了当代人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学者们对人类学方法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论文集,探讨了人类学作为一种书写实践和表述策略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
2.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弗兰茨·波亚斯著,王晓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一本由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波亚斯所写的人类学普及读物,阐述了他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和“历史特殊主义”方法,以及他对种族、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3. 《民族志:步步深入》(迈克尔·安格罗斯著,王晓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这是一本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安格罗斯所写的民族志研究指南,介绍了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概念、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选择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等方面的具体方法。
4. 《人类学与现代世界》(埃里克·沃尔夫著,王晓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一本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沃尔夫所写的人类学理论著作,提出了“世界体系”分析框架,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并从政治经济角度探讨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迁。
5. 《民族志与文化批评》(乔治·马库斯著,王晓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一本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库斯所写的民族志理论著作,提出了“多重场景”分析框架,将民族志研究视为一种文化批评的实践,关注当代世界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以及人类学家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民族学专业是一门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要想顺利毕业,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为您列举了以下几个容易挂科的科目及民族学专业难点,供您参考:
1. 人类学理论:这是一门介绍人类学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的基础课程,涉及了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各种人类学思想和观点,如演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历史特殊主义、解释人类学、后现代人类学等。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各种理论的核心概念、代表人物、研究方法和贡献,以及比较和评价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 民族志研究方法:这是一门介绍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概念、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实践课程,涉及了从选题、设计、田野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到报告撰写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如参与观察、访谈、问卷、文献分析等。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有效的研究,并能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
3. 民族志写作:这是一门介绍民族志写作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技巧的创作课程,涉及了从选材、构思、组织、表达到修改等方面的具体技巧,如如何选择有意义和有趣的研究主题和对象,如何运用故事、对话、描述等手法来展现田野调查中所见所闻所感,如何运用理论和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等。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兼顾科学性和文学性,既要符合人类学的标准和要求,又要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4. 民族史:这是一门介绍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和变迁的综合课程,涉及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如各民族的起源、迁徙、分布、形成、交流、融合等。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记忆和理解大量的历史事实和资料,并能把握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5. 民族关系:这是一门介绍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发展和变化的重要课程,涉及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历史事件、政策、理论、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如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平、联盟、分裂、合作、矛盾等。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分析和评价各种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如何处理好当今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团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