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西域故事--饺子(居娃娃)和馄饨(曲曲儿)

西域故事--饺子(居娃娃)和馄饨(曲曲儿)

西域故事--饺子(居娃娃)和馄饨(曲曲儿)饺子与馄饨是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主食之一,新疆维吾尔族将这种面食,分别称之为“居娃娃”与“曲曲儿”。每到周末,时常看到维吾尔族一家老小欢聚在家里包饺子的情景

饺子馄饨是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主食之一,新疆维吾尔族将这种面食,分别称之为“居娃娃”与“曲曲儿”。每到周末,时常看到维吾尔族一家老小欢聚在家里包饺子的情景,当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呈上来时,一家老小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充满了浓郁家庭生活气息。饺子在新疆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从吐鲁番古墓中出土的饺子实物来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饺子已成为新疆人民的食品之一。

当然,饺子原本是汉族人民的传统美食,之所以为各族人民所接受,是因为饺子制作比较简单,吃起来也十分可口。中国北方人有一句俗语:“好吃不过饺子。”还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中国人有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习俗,远方的人们为了在那天晚上吃上老家的饺子,都会不远千里回家乡和家人过年团聚吃饺子。全家老小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在中华民俗中,除夕守岁吃“饺子”,此时的饺子是大餐,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人们认为饺子起源于北方黄河流域一带,数千年来流传至今。饺子在我国古代称谓很多,有“牢丸”、“角子”、“饺儿”、“扁食”、“水包子”、“水煮饽饽”、“水点心”等多种名称。在北朝时期也称之为“馄饨”。北齐人颜之推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偃月形的馄饨,应该就是饺子。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笼上牢丸,汤中牢丸。”这里的“汤中牢丸”就是饺子。“饺儿”,这个词出现在明代,明代万历年间的举人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提到“椿树饺儿”,到了清代才称为“饺子”。“饺子”这个词有新旧交替之意。除夕这个时间,正是过去的一年即将结束,而面临新一年的开始,所谓“辞旧迎新”。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夕”是一个很厉害的魔鬼,会在一年新旧交替时出现,贻害人间。人们相信,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要在除夕吃一屯“饺子”。在除夕的交子时分,人吃了饺子后,会增添不少的力气,在与“夕”斗争中,会非常的给力。然后,男女老幼齐鸣鞭炮,帮助天神除掉厉鬼,这一年会风调雨顺,过上平安幸福生活。

饺子的另外一个称呼为“扁食”。据说“扁食”这个词在宋代时已出现了,是饺子传到蒙古人那里后对它的称谓。因蒙古人性格豪放,所以饺子也被包得馅多皮厚。后来蒙古帝国在征伐过程中,也把饺子带到了世界许多地方,当时的俄罗斯人、哈萨克人、朝鲜人都会包饺子。明代时依然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万历年间有个太监叫刘若愚,因受宦官魏忠贤死党的牵连,被处斩监候。在闪禁期间,为了给自己辩护证明自己不是魏忠贤一党,撰写了《酌中志》一书,书中提到了宫廷饮食方面的许多情景:初一日正旦,五更即起,焚香发炮。饮食椒柏酒,吃水点心一扁食。扁食中有时暗中包有银钱一二枚,谁吃了这个扁食,就意味着这年他会大吉大利。

扁食(又称“ 饺子”、“ 居娃娃” ),“扁食”这个词流传至今,现在生活在喀什、和田等地的维吾尔族称饺子为“居娃娃”,而生活在吐鲁番、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依然称其为“扁食”。有专家推断,“扁食”这个词可能是当年成吉思汗征服吐鲁番、哈密时传人的。

饺子历史悠久,有些传说中认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发明了饺子。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看到许多百姓穷困潦倒,在饥寒交迫下,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到此景,非常难过,实验发明了一种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包在面皮里,包成人的耳朵状,放进锅里煮熟,再发给穷困的病人,病人吃了之后,烂耳朵都被治愈了。

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而且还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他非常有爱心,一直到大年三十还为患者送医送药。每逢大年初一,人们在庆祝新年的同时,就按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然后初一早上吃这种食物。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后来在民间逐渐形成了在初一吃饺子的习俗,用来纪念张仲景给穷苦百姓治愈耳朵的日子。

关于饺子作为一种汉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食品,在内地墓葬遗址中难以见到。新疆的考古发现了饺子,填补了这一空白。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里曾发掘出土了饺子在内的不少食品,饺子长约5厘米,宽1.5厘米,保存比较完好,而且这里发现的饺子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形状相同,虽然小了一些,但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因为它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新疆古代饮食文化。

馄饨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汤类食物。维吾尔语称馄饨为“曲曲儿”,里面的馅以羊肉和洋葱为主,此外还有苜蓿馅和红苋菜馅等,都非常好吃。

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馄饨比饺子历史更为悠久。最初的饺子叫馄饨,饺子可能是从馄饨分离出来的食品,《食物志》记载:“馄饨,或作浑沌。”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作“馄饨”。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浑屯”,依据造字的规则,“混沌”是食物类,后来改换了偏旁就成了“馄饨”。在古代,最初并没有馄饨、饺子之分,到了唐朝才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馄饨成了考究的饺子。

《庄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世界开天辟地之前,有一个叫混沌的大神,他的相貌和人不一样,没有眼耳口鼻七窍,整个就是一团大肉球。后来有两位代表时间和空间的神给混沌凿开了七窍,混沌死了,但世界万物才出现了,并且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叶舒宪先生认为,吃馄饨的礼俗与道家的创世神话密切相关。

馄饨(又称“曲曲儿”),唐朝的时候,新疆的吐鲁番人已经吃上香喷喷的馄饨了,这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实。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了几个馄饨,质地为小麦面,长约3厘米,宽1.9厘米,虽然已经不很新鲜了,而且显得比较陈旧,但它们是中国乃至世界迄今最古老的馄饨实物了。一千多年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饺子和馄饱在中原和西域都成为居家生活的主食之一。新疆考古发现了罕见的保存上千年的面食饺子和馄饱,填补了这一食品考古实物的空白。汉语称谓的“饺子”和“馄饱”,在新疆少数民族又称之为“居娃娃”与“曲曲儿”。

上一篇: 美食的故事—儿时故乡的那碗馄饨
下一篇: 南京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