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公元1644年,天干地支纪年是为甲申年。此年,是为大明崇祯十七年,又为大清顺治元年,又为大顺永昌元年。
上图为20世纪初太和殿皇帝御座
这一年,大明崇祯皇帝被他自己的臣民逼上万岁山,自绝于人民,自挂于树枝。
至此,明朝作为统一政权结束了对全国的统治,享国276年。她的灭亡证明了封建王朝在东亚有限的区域内受困于时代、受困于地理、受困于认知水平因内卷而灭亡的必然结果与历史逻辑,顽强成熟的社会制度使她的崩溃拖延了太久,以至于即使她崩溃了,社会文明仍是按照她原有的模式原地踏步,无力前进。
取代明朝的大顺朝曾经试图把明朝的统治根基连根拔起,他们挥动大镰刀,不留余地的收割积累了二百余年的明朝士大夫缙绅集团——虽然仅仅局限于北京一带,收割的成果是非常可观的,但却因此彻底得罪了整个士绅阶层。最终,士绅们用膝盖投票,选择了来自东北的八旗大军和他们可爱的小皇帝——大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八旗合满洲、蒙古、辽东,三大人群而成,与人心离散,得过且过而且内讧不止的大明不同——八旗虽然由三大族群组成,却团结紧密。世世代代以狩猎、放牧,和行军打仗为业的他们,习惯于各种合作关系。而在屡屡见证过清朝崛起进程中的“军事奇迹”后,他们建立起了坚定的“天佑大清”的信念。而与中原所有势力最大的区别是:大清有议政会制度,议政会由贵族组成,他们不仅制定法令、审判裁决,甚至有权监督最高君主。由于议政会的存在,入关之前的大清君臣,真正做得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仅当官的,甚至为君的,都被法律严格的限制住,不仅百姓的日子好过得多,整个国家的力量也很自然的强大。
八旗人因此以弓马围猎中原,奉天命鞭挞华夏。南明,李闯,明郑以各种武器、方式妄图阻止由大清帝国完成整个中华世界统一的历史进程,其间甚至有南明永历帝皈依罗马天主教,请求教廷发援兵的举动,如此艰难抵挡凡三十八年,终有永历受缚,延平束手。
上图永历帝求援稿件,实物现藏于梵蒂冈
其实,永历的皈依或许对其个人来说是灵魂的得救,但对于整个大明帝国来说,只是一次迟到的改革——一切都来得太迟了。
早在永历的祖父——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的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明朝就发动过“南京教案”,在皇帝的旨意之下,大明的衙门开始毫无理由的将耶稣会的传教士定罪、逮捕、动刑,甚至杀害。教堂均被拆毁,教会一律解散。虽然,由于明朝的各级官吏一如既往的“办事不力”,使得教会仍有活动存在,但那终究是非法的暗中行为。
非常巧合的是,就是在那一年,羽翼丰满的建州女真建立了大清帝国的前身——后金政权。曾经世代效命于明朝的建州女真都指挥使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正式称汗,定都赫图阿拉,定年号天命。
直到崇祯即位之后,由于明朝自己原有的历法测算团队水平太差,多次多处出现错误,甚至算错日蚀、月蚀的日期,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国家祭祀;而耶稣会的传教士们采用西方历法和仪器计算精准,这才重新获得新皇恩准,恢复合法地位。
然而,比历法更让崇祯感兴趣的,则是西洋火器——红夷大炮。
正是因为获得了红夷大炮,明朝才牢牢的守住了山海关,甚至在山海关下重伤了数十年来所向无敌的天命汗努尔哈赤!
不久,努尔哈赤病故,其子皇太极即位,改年号天聪,后又改为崇德。之所以要改年号,是因为皇太极得到了两件宝贝——蒙古人的“元传玉玺”和辽东人的“红夷大炮”——蒙古末代可汗呼图可图可汗林丹巴图尔的儿子额则孔果尔,率余部归顺皇太极,奉上“元传玉玺”;而被调往关内的辽东将领孔有德、耿仲明等因遭到当地人的歧视、虐待和来自朝廷的不公正打击,最终背叛明朝,率众万余逃回辽东归降皇太极,而他们献上的礼物,就是红夷大炮。
得了这两大人群,以及两件神器,皇太极便在女真、蒙古、辽东汉人的佣戴下,登基称帝,并改族称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但即使到了这个地步,清朝仍没有取代明朝的意思。
皇太极只是想割据东北,并取得明朝的承认而已。为此,他屡次写信给袁崇焕,表示只要大明承认其割据的事实,不再与自己为敌,那么他不仅愿意恢复向明朝称臣、朝贡,甚至可以去掉刚刚获得的皇帝称号。
皇太极,不愧是大政治家,谈判诚意有没有另说,开出来的条件,不可谓不令对手心动。
然而,他只与袁崇焕谈,却不与明朝的朝廷和皇帝谈。
究其原因,明朝朝廷已经发出了拒绝一切形式的和谈的原则,有人提议和,就会被扣上“投降派”的大帽子。
最终,谈判失败。至于“私下”与清朝谈判的袁崇焕,则被皇太极施以“反间计”,最终被崇祯皇帝亲自下令凌迟处死。
明朝因此必须坚持两线作战。
其实,不管是拒绝议和,还是排斥洋人,归根结底,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遗害”。明朝发展了二百多年,但是最核心的思维逻辑,仍然是淮西老家那一套。
然而这一套,生命力太顽强,甚至明亡清兴的结果也终究回到了清承明制的路线上来。皇帝固然换了姓氏,但新瓶装的却是旧酒。清朝对包括中原汉地在内,都奉行“因俗而治”只是加入了游牧渔猎的添加剂,从而起到了延缓衰亡的作用。
为了统治的稳定,在经历了初期的几次“震痛”(剃发易服)后,务实的清朝统治者们放弃了对社会的进一步改造。除了发型和服饰之外,清朝几乎保留了明朝社会所有的文化和传统。相反,入关的旗人社会却渐渐被中原化或者说汉化了。
八旗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上的先进性——议政会渐渐弃用,外来文化被盲目排斥,甚至满洲和蒙古的文字了也渐渐退出——蒙古文在康熙年间就退出了宫廷,而满洲文字到清末则渐渐退出了入关旗人的日常生活。
满洲人这样“”后来的事也证明了在政府中枢较为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国家实力提升,人口快速增长,骄傲的马上民族在东亚和内亚地区意气风发,宰割山河: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版图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嘉庆年间人口达到四万万,统治着全球近一半的人口。旗人们靠着祖先的技艺,在享受着太平澄一的日子,也自然对奇技淫巧心怀不屑。
上图为19世纪70年代,戎装的将军
东亚地理相对闭塞,地大物博,自给自足在此时变成了瓶颈,局限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小民被地主以生产资料笼络,知识分子被皇帝以功名笼络,使得封建制度异常稳固。作为统治人群,八旗子弟特有的勤奋、专注、顽强都被发挥到了极致,千百年来白山黑水的自然操练,使清朝君臣成为历史上统治中原者中体力、精力,最旺盛的一族。
并且,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继承了以往统治者的各种经验,则显得更为成熟老辣。同时又因“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夷以通有无”的华夷思想限制了外交的发展,中外的沟通。帝国开始“内循环”。
这样,到了乾嘉之交,东亚的历史逻辑又来到清朝面前,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冲击着老朽的大清,其中又以太平天国为最。
上图为正在整饬武备的清军
只是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形势风起云涌,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已不得不卷入浪潮之中去,东亚的封闭性被打破了,逻辑也就不再奏效。虽然晚清统治者们也曾尝试过自救或者复兴(天朝体系),但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战争如同冷雨般把中国近代化的小苗淋至败死。
上图为孙中山和革命家代表
1911年,天干地支纪年是为辛亥年。此年,为大清宣统三年,又为民国元年的前夜。清朝以比清世祖更可爱的小皇帝——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及其名义上的母亲——其伯父光绪皇帝的遗孀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的名义宣布逊位。注意,是逊位,而不是退位,诏书也很明显的强调了这一点。而且通过逊位诏书,清朝发出了自己的遗嘱,主要为以下三点:
一、为了尊重民意,为了天下太平,为了避免中国人打中国人,大清皇室主动选择结束帝制并推行共和;
二、原有清朝的国家权力转移给袁世凯,并责成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
三、大清皇帝原有尊号、待遇、礼仪,一律保持不变。
这样一份诏书,里里外外,好像清朝退出根本不是衰落失败,而是一次伟大的升华,就连英国历史上的“光荣革命”也比不上呢。
其实,这都隆裕太后为了给清朝保留一个“最后的体面”,而做的努力,而这个诏书,不仅袁世凯接受了,南方的革命党也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承认。
承认归承认,心里还是不情愿的。不只对清室的待遇不情愿,对于跟袁世凯的合作,也极不情愿。及至袁世凯死掉,其部下的北洋军阀们继承其权位,则南北战事又起。甚至后来,民国给清室的待遇也被停掉了。再后来,甚至清室的祖坟也被挖了。于是,已经长大成人的溥仪先生,一怒之下选择了跟日本人合作,回东北老家参与成立伪满洲国,以此反击民国对自己家族的污辱。
当汉奸,固然是不会有出路的。
但是一个溥仪的作用,绝对不容轻视,伪满给中国人造成的伤痛有多大,简直没有人能够计算清楚。
何苦来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