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27°黔地标时评 | 范同寿:生产力影响贵州历史文化的形成 —— 对贵州历史文化

27°黔地标时评 | 范同寿:生产力影响贵州历史文化的形成 —— 对贵州历史文化

27°黔地标时评 | 范同寿:生产力影响贵州历史文化的形成 —— 对贵州历史文化贵州高原地理位置的枢纽地位,一方面造成了历史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也因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上存在紧密性的差异,导致了历史上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落

贵州历史文化简介_贵州历史与文化_贵州历史文化街区

贵州高原地理位置的枢纽地位,一方面造成了历史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也因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上存在紧密性的差异,导致了历史上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秦汉以后表现得特别突出。

民间有一段话称:“贵州文化看黔北,黔北文化看遵义,遵义文化看沙滩”,这自然是一种偏颇的认识。沙滩这样一个小山村,虽然在百余年间出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一批文化名人,但要作为贵州历史文化的代表,显然名不副实。但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文化在贵州历史文化中的影响,尤其因汉文化传播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流变及经济、文化重心的移动,对贵州历史文化的形成影响甚巨。

贵州缺盐,而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贵州高原有着数十万年人类生活史,人们除了从食物中摄取盐外,不能不从产盐的地方通过交换或买卖获取食盐,以维持族群劳动、生息、繁衍的需要。先秦之际,川黔之间存在多条盐运的通道,有山间小路亦有水道。加上秦汉王朝对西南夷的经营,以及尹珍等历史人物远赴中原求学,回乡兴办教育等的影响,黔北地区无论在生产力水平、汉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胜于南部。直至南宋以前,今贵州省境的经济重心、文化重心,主要在黔北地区。可以说,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黔北的确是贵州高原的“首善之区”。

南宋时期,封建王朝出于抗击蒙古大军的需要,频繁在贵州、云南、广西买马,一度将今贵州境纳入全国商业市场。每次买马均伴随马帮将大批食盐、绢帛运入贵州,贵州的土特产又源源运往外地,因而刺激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战局的急剧变化,这种情况延续的时间并不长,并未引发经济与文化重心的移动。那时的黔中,尤其是北宋时的矩州,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有了“贵州城”的称谓,仍未成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区,无法与黔北比肩。

贵州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始于元王朝。元代推行土司制度,在黔中建立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将贵州城更名为顺元城,筑建土城墙,强化了对黔中的统治。同时由于元王朝大兴站赤(驿站),修建通往省外的几条干线驿道,今贵阳逐渐成为交通枢纽。自此时起,贵州高原的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

明王朝调北征南,百万以上的军队与家属涌入贵州,“千屯遍布于原野,诸卫错设于州县”,贵州早期的城镇大多在此基础上萌芽。明政府又将贵州都指挥使司设于贵州宣慰司城(今贵阳),增强了贵阳在省境内的政治地位。随着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加上明初百余年的经济大开发,贵阳作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下来。明中叶的开科取士、王阳明的龙场悟道,都强化了黔中地区的文化地位。至此,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山地多彩历史文化,才逐渐形成体系。

生产力因素导致的经济文化重心变动,对贵州历史文化形成过程的影响,是我们研究贵州历史文化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

相关链接

27°黔地标时评 | 范同寿: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造就贵州独特历史文化——对贵州历史文化成因的再探之一

27°黔地标时评 | 范同寿:新时代视野下的贵州历史文化

27°黔地标时评 | 范同寿:我们如何深化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识

27°黔地标时评 | 肖江:选择一个到贵州避暑旅游的理由

27°黔地标时评 | 文化供给由“大写意”到“工笔画”

27°黔地标时评|花式“旅游+”要强化用户思维

27°黔地标时评|创新融合更能焕发文旅活力

27°黔地标时评|“待客之道”映射旅游品质内涵

27°黔地标时评|周之江:待饭未来还读书 —— 如何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

27°黔地标时评|苑坪玉:让考古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27°黔地标时评|考古成果铺展贵州通史图景

27°黔地标时评|苑坪玉:书画作品中的社会承载

27°黔地标时评|傅立勇:逃离网络”圈养“ 世界另有乾坤

27°黔地标时评|李裴:手机、电视及其他

27°黔地标时评|有文化自知方有文化自信

27°黔地标时评|范同寿:贵州 十一甲子谱新篇

27°黔地标时评|吴斌 付新:电影成2023消费反弹第一弹

27°黔地标时评|顾久:我的阅读观

文/范同寿

上一篇: 高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稳就业十一项措施
下一篇: 贵州文化记忆:让历史有温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