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文解读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文解读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文解读《作为生物的社会》【课文故事】呼唤中国的刘易斯·托马斯寻医问药网刘易斯·托马斯,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许许多多普通人都那样推崇他,痴迷于他优美文笔,信服他透彻的说理

《作为生物的社会》

【课文故事】

呼唤中国的刘易斯·托马斯

寻医问药网

刘易斯·托马斯,在美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许许多多普通人都那样推崇他,痴迷于他优美文笔,信服他透彻的说理,为他的机智幽默而发出心有灵犀的笑。他对于人心灵的影响力,决不亚于马克·吐温。

然而,他并非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而是一位科普作家。

科普作家有如此大的魅力,除了他那时而行云流水、时而风云骤变、风趣的笔触,他那极其广博、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科技和人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这是水涨船高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细菌概念的读者会沉浸在对于复杂的微生态学的神龙活现的描写中。

我案头就放着《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和《最年轻的科学》这三本书。我通读过不只一遍,有的文章还反复读过。啊啊,从微生物到有机体到社会,从细致入微的形象描绘到匠心独具、闪闪发光的议论到撼人心魄直出胸臆的抒情,真是理性思维与文学描绘有机结合的杰作。你不能不说:到了相当的境界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民众的科技知识相对贫乏得多。当迷信与伪科学泛难成灾的时候,许多具有科学精神的志士仁人痛心疾首,奋起反击,而另有许许多多的人却偏执于“千里发功灭山火”和“水变油”之类的神话中。更有甚者,因为觉得某人“中了邪”、“鬼缠身”或其他什么理由而将患者活活烧死或打死的血淋淋的消息时而出现在新闻报导中。

中国搞科普的人不少,成绩也是明显的,必须肯定。但是,有一种过于“实用”和浅薄媚俗的倾向,文字优美者不多。常常是你说吃肥肉不好,一篇一篇都这么说,突然来一篇说吃肥肉好,大家又都传开,叫人无所适从。或者又说吃芹菜好,能使高血压降低,却不说血压正常或者甚至偏低的人该吃芹菜否。有文章说,应该多吃鱼,但带鱼除外。我不知道带鱼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被视为异类。鱼也要划“成分”,依据是什么。问过,据说是胆固醇含量高,我也查了一下资料,并无明显“高”处,纯属冤案。在中国容易草菅人命啊。

出现上述种种偏差的原因,其实是由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来基础就差,又没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像刘易斯·托马斯这样的科普大家,决不仅仅是由于他个人的天才,而是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整体反映。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倡科教兴国,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正逢其实。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华民族振兴进程的加速,一个全民科学知识迅速提高、科普作家人才辈出的时代即将到来。

【课文正解】

生物社会的幽默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本文写作思路: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接着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作者以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最后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本文深入浅出,在幽默风趣中诠释科学现象。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上一篇: 权威推荐:世界经济专业考研院校全国排名
下一篇: 关于老年友好型城市,你了解多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