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第一章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一、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曾有创始于元末明初以至唐代 的说法,但经过史料的考订,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 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 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 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 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 种内外倶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 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 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 种不同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 人推手方法(推手原来称作搗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 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 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技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 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 一种新的内容——“推手法”。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不但进 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 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量,也能够 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 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 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 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用意识引 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 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 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 我按摩运动,则是采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的中 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 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 是综合了、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 经络学说、古典唯物哲学等优秀成果而说的。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代民间武术的戚继 光(1528—1587年)说起。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 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名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 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个姿势编成 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 “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去芜存 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势势相 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 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
众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武术学派。
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 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阵 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他的 武术为军事脤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时另外两位 抗倭名将俞大猷(? 一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S0年)的 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了各 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 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 承、研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 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 廷出身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 谱》记载:陈王廷,又名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 省狄道县典史,碑立于康熙二年;父抚民,征士郎;碑立于康熙 四年;兄于阶,庠生,亦名奏丹,有碑;《明实录》记载:陈于阶任 湖广道御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 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仅记载:“在山东称名手,…… 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 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 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佘 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 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 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
二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陈王廷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接触 的武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戚继光于南方抗倭功成后,调防北边,于明穆宗隆庆二年 (1568年)“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与总督同” (见戚诈国《戚少保年谱》)。到1583年才调镇广东。《明史》说: “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 十年得无事”。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显然受到戚氏的影响很大。戚 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 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 从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势之多,编入太极拳套路。(注一>《拳经》 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注二)为起势,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 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制拳谱(即拳式名称)和《拳经总歌》, 也撷取戚氏《拳经》文辞。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 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至于从其它拳种吸收了哪些,虽然无 法査考,但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所采的拳种是相当 多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继光、唐顺 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载;在现 存的各拳种中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的竞 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 枪技术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 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挪搌挤 按采例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 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 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
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 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 —1880年),李亦畲 (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 、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 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 《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 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怏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 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 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综观陈王廷留传下来的武术资料,他在研究整理过程中 有如下一些创造性的成就。
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伸以运动肢体的“导 引术”和主张作腹式深呼吸运动的“吐纳术”,在公元前4世纪 见于老子、庄子、孟子和屈原诸人的著作中。汉代淮南子刘安 所编的“六禽戏”和汉末伟大的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 戏”,都是以呼吸运动结合仿效禽兽的动摇、屈伸、顾盼、跳跃 等动作的健身方法,也就是后来的气功内行功的方式方法。
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同“导引”、 ‘‘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 拳运动。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 “内外合一”的目的。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创造。
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 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有“沟通表里,运行气
血”的功能。太极拳动作要求采用螺旋式的伸缩旋转,主张“以 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 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 等等。这些也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推手(陈家沟旧称“攥手”或“打手”),是我国武术中一种 综合性的实习技击方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 练习法。摔法只讲摔,不讲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 它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唐代有南拳北腿之称, 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当时名手,如山东“李半 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 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时具有较大 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 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 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而江湖游食之徒,为自身名利 计,往往秘而不传;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种在数传之后“失 其真意”,或竟无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太极拳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练习皮肤触 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 而又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 于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陈氏这种推手方 法,在当初技击性是很强烈的,和摔跤一样,斗争性很强,因此 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同 时由于踢法的伤害性较大,在推手中只采用了跌法中的管脚 法。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 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 在我国武术的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
内容——推。
(四)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剌枪术基本练法
根据推手时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听劲”方 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太极拳独创性的成就之 一。这种器槭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间 题。练习太极粘枪时,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 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 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拿、跌)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 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 括性拳论。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图诀加 以对照(如《拳经总歌》中说“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 败”、“横直劈砍奇萆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 迟”,而“拳经三十二势”中则说“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惊下取 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 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这样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 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 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 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 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 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绕,以练 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通过严格的和正确的锻炼,反复练习,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推手高级技 术水平。陈氏旧传的四句《打手歌》:“棚搌挤按须认真,上下相 随人难进;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正好是《拳 经总歌》开头两句的注解。这种推手方法和懂劲的理论,是在 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 “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 及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 时,它还为后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_ 定了锻炼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
由于太极拳以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为入手的锻炼原则, 要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刚柔相济;拳套的练法 要求先慢后快,快后变慢,有柔有刚,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 快要快到后发先至。也就是说,练太极拳要求达到能慢能快, 能柔能刚。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还为提高武术技 术水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的锻炼方法。
今天,太极拳已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为增进人民健 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逐步引起国际体育界和医学界的重 视。推本溯源,陈王廷对发展和创造太极拳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前期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和发展起 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蒙上一层封建的尘垢。在封建社会 中,对一些来自民间并受到群众欢迎的东西,统治阶级通过它 自己的士大夫和御用文人,把这些东西涂上一层幽玄的神秘 色彩,假托“仙”、“佛”、“圣贤”等所创造,使它神化起来,以达 到麻醉人民意志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因此,在历史上对太 极拳的创始人,也就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如有人说太极拳创始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注三),
有人说创始于唐代的许宣平(注四U更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 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王宗岳(注五),又说太极拳即内家拳(注 六),等等。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考证和对材料的实地核对, 初步证实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附注
注一:陈王廷所造拳套,除了吸收戚氏《拳经》外,由其它拳种吸收 了哪些已不可考,但从七套拳路的势名之多,可见吸收的拳种是相当多 的。根据《陈氏拳械谱》,拳法方面还有“散手”和“短打”的势名很多(包 括攻击方法和破解方法),也有擒拿法的“金刚十八拿法”势名。可见当 时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很全面的。值得注意的是传习于少林寺的“红 拳”也见于《陈氏拳械谱》,拳谱上说:“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袓下南 唐”。另有“盘罗棒诀语”则说:“古刹登山少林寺,堂上又有五百僧…… 要知此棒出何处?盘罗留传在邵陵”(邵陵是少林的音转)。少林寺拳棒 在隋唐间即已著名,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少林寺僧很多献身于卫国战 争。温县在黄河之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在黄河之南,仅一河之隔。这是 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一。另据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 以地主武装结寨于嵩山少林寺之前的御砦、反抗明室的逼粮纳税,陈王 廷只身入寨,劝说李际遇勿叛明室的史料来看,陈王廷可能也到过少林 寺。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二。明清之际的少林拳法 著作,今所存者有上海蟫隐卢影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上海国技学 社于1927年间石印的称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唐豪也收有旧抄本, 余借抄录副。三本合观,虽互有详略,实同出一本。其中理法及身手步 法,与陈氏太极拳练法精要处颇为吻合。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 源的理由之三。此外,戚继光所采取的古今十六家拳法,与陈王廷相距 仅半个世纪,民间一定还有传习,陈王廷也有可能采及这些拳种。这些 都是合理的推测,姑作为附注供参考。
注二:圆领而腰带的衣服,自殷代一直沿用到明代。明人长服束腰, 演拳时须将长服卷起塞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戚氏《拳经》起势“懒 扎衣”,左手撩衣塞于背部腰带,右拳横举向后,目视左前方。称作“瀨扎
衣”者,表示临敌时随意撩衣应战,乃武艺高强,临敌不慌不忙之意。戚 氏“懒扎衣”歌決所谓“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是也。杨禄禅 (也作露禅)学拳于陈氏,以不通文墨,默记其拳谱,音转为“揽雀尾”,于 是后人传说中有以手掌揽雀,雀不能飞的理想化的技术。关于太极拳的 神话奇谈,都可作如是观。
注三:张H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 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张三丰会拳 术;即使是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 及到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 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14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 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 纪初这个事实至此已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 真实的。
注四: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许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 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许宣平的论著。单 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辞。再参阅宋代 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的许宣平事迹,仅记载许宣平“辟谷不食,行 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 这种假托,也应该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注五:此说源自李亦畲(1832—1892年)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 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 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 名氏序),1791年他在洛阳,1795年又在开封,以教书为业。此一时期, 适为陈长兴(1771—1853年)上一代陈家沟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 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 发为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 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后面的御砦(见景日畛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 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 陈王廷处为仆。陈氏家柯尚藏有陈王廷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 发。蒋发前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注六:清初黄百家著有《内家拳法》,书中所述内家拳的拳势名称和 练法,跟太极拳截然不同。因此,从内家拳法和太极拳谱的对比中,就可 得出确定不移的答案,推翻太极拳即内家拳的说法。
引用《太极拳研究》 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曾有始于元末明初和唐代之说, 考之史实,则伪托立见。作者参考大量史料,同意唐豪同志断 为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之说,并搜集可靠史料,撰成《太极 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还其历史的真实。附表二份,便于观 览。
浏览2,638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