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思维导图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思维导图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高频考点汇总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包括地理环境(加速或延缓作用)、人口因素(加速或延缓作用)和生产方式(决定作用)。地理环境的作用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②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包括社会心理(低级层次)和思想体系(高级层次)。意识形态-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被统治阶级控制和利用);非意识形态—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例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不被统治阶级控制和利用)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系统包含四类因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运筹性综合因素:分工合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教育。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的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为实体性上层建筑,例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为观念和意识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主导)、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划分经济社会所依据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技术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生产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属于历史唯物论观点。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和主要特征—劳动。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观题汇总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经济问题,才能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
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
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
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两者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之上的基本适合。
指导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
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
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
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用社会存在和杜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这种认识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
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2)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完全一致,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
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身后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
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
①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②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③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
答案:D
2.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答案:A
3.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折中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
4.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
A.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B.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C.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D.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
答案:A
5.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答案:C
6.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
A.教育
B.管理
C.生产资料
D.自然科学
答案:D
7.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渔猎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答案:B
8.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答案:A
9.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生产工具
B.运输工具
C.通讯设备
D.包装设备
答案:A
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说( )
A.任何上层建筑都产生于经济基础之后
B.任何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整体的变化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答案:B
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机械决定论
B.历史唯心论
C.历史宿命论
D.历史唯物论
答案:D
12.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 )
A.是由人的文化素质决定的
B.是由人的心理素质决定的
C.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D.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答案:C
1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答案:C
14.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 )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答案:C
1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力的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
答案:B
1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社会改革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D
17.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 )
A.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B.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C.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
D.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答案:A
18.社会存在是指( )
A.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
B.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答案:D
19.下列选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 )
A.农业社会
B.工业社会
C.信息社会
D.奴隶社会
答案:D
2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B
2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
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C.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22.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的标准是( )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答案:D
2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它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
D.它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答案:D
24.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答案:B
25.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
答案:A
26.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艺术
B.宗教
C.政治
D.哲学
答案:C
27.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其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产品分配方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答案:D
28.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 )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答案:B
2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文化标准
答案:C
30.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
C.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
D.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答案:A
31.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 )
A.地理环境
B.物质生产
C.风俗习惯
D.人伦道德
答案:B
32.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答案:B
33.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
A.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B.一元论和二元论
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D.唯理论和经验论
答案:A
34.“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存在根源于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A
35.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交换方式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答案:D
36.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经济管理和预测决策属于( )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答案:B
37.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心理的是( )
A.政治与法律
B.哲学与宗教
C.科学与艺术
D.风格与习惯
答案:D
38.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否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少数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D
39.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
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D.唯理论和经验论
答案:A
40.下列各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答案:C
41.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的本质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B.人的本质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
D.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是有阶级性的
答案:D
42.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从群众中来
C.一切依靠群众
D.到群众中去
答案: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