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在南京,除了有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博物馆,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类、主题类的博物馆,它们不仅有料而且有趣。在这些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汉代的煎饼锅;可以了解几千年前的人类指纹是什么样子;可以发现世界珍稀昆虫,可以震撼于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骨架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榜上有名。在这7家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中,都会有怎样的文化科普体验呢?疫情期间,虽然博物馆暂时闭馆,但都开设了线上观展的服务,不少博物馆还开设了科普课程,让人们足不出户也一样能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奥秘。
有意思,这里藏着汉代煎饼锅
煎饼,是大家熟悉的早餐。从汉代到现代,饮食与器具几经变迁,唯有这摊饼的鏊依旧如故。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有一件镇馆之宝——汉代铁鏊。
“鏊,面圆而平,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铁鏊的出现正体现着我国饮食的不断进步,由此面制品被端上了人们的餐桌,成就了种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记者发现,这件铁鏊外形如锅盖,锅面中间高四周低,直径约40厘米,下面以三“足”作为支撑。铁鏊的样子其实和我们在煎饼摊子上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
一套8本的明嘉靖马直卿刻本《齐民要术》,距今已有480年历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国只有两套,一套藏于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另一套藏于上海博物馆。
据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建馆于2004年,是全国高校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现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藏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原版古农书346部3000余册、古代农业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以及国内和国外各类土壤标本等。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7000多年前碳化的种子,8000多年前驯养家禽的骨骼等实物展品。其中明崇祯平露堂刻本《农政全书》、明刻本《唐宋白孔六帖》、明刻本《花史左编》等15种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列为善本古籍。
据介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结合馆藏展品、馆内设备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寓教学于科普,在科普活动中传授知识。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教学,在更直观的环境中,带给学生更深刻的课堂体验,是学生们了解古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文化的最佳场所。
开眼界,“绝版限量款”兵器大集结
南京理工大学内坐落着一座兵器博物馆,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兵器,还有很多都是“绝版限量款”,不仅记录了我国兵器的发展史书,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记忆。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于2005年正式落成,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兵器博物馆约6000平方米。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珍藏了一大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武器装备,囊括了火炮类、轻武器类、引信类、军事通讯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门类计6000余件珍贵藏品,其中不少武器装备由我国自行研制。这些展品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军工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也记录了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历史。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目前设置了一楼火炮展厅,二楼枪械展厅和弹及引信展厅,通过大量详实的实物及模型,从种类、性能、原理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近现代兵器的发展史。火炮展厅有古炮、高射炮、火箭炮、榴弹炮、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和航空炮等100余门,分探古溯源、革故鼎新、砺剑铸魂三个部分进行展示;枪械展厅展品270余支,分为手枪、步枪、高射机枪、重机枪等展区;弹及引信展厅分为引信、榴弹、火箭弹、钻甲弹、航空弹等展区,展示引信128类500余个,各种弹体500余个。
没想到,胎儿14周时便有了指纹
指纹在现今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办理身份证、护照等证件时要采集指纹信息,许多单位用按指纹来统计出勤情况。对于指纹,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人在多大时候开始出现指纹吗?犯罪分子在作案现场留下的指纹是如何形成的?哪个国家是最早用指纹来识别身份的?
小小的指纹背后有如此多可以挖掘的信息,指纹上到底有什么样的奥秘呢?在江苏警官学院校区内,就藏着一座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在这里,指纹不仅仅是警察破案的利器,还是破解人体秘密的“密码”。
新石器时期的指纹彩陶画、古代折叠书上的封泥指印、汉唐时期契约文书上的画指节……走进中华指纹博物馆,序厅两侧的浮雕,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指纹文化的发展形态。
通过讲解员的科普,观众会了解到,人类的胎儿在第12周手指和脚趾完全分开,第14周时手指就开始出现指纹了,所以也就是孕期三四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指纹。
指纹是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指纹鉴定是识别罪犯最普遍的方法。中国早在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后期就开始利用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罪犯指纹进行破案,而国外利用指纹破案的第一例是1892年,阿根廷司法机关运用指纹,成功侦破了一起谋杀案。据介绍,指纹上的白色小点就是汗孔,犯罪分子在作案时会紧张、兴奋,所以会出汗,那么留下的指纹其实就是皮肤分泌的油脂和汗液的痕迹。
头一家,这里专门展示气象历史
有近1600年气象历史的古观象台遗址南京北极阁,藏着中国首个专门展示气象历史的博物馆——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作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这里见证了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全过程。
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发祥地,在中国气象界和世界气象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南朝刘宋始建日观台,数度设有观象台。明代朱元璋在此建“观象台”,又名“钦天台”,鸡笼山南设国子监,这是十四、十五世纪中国最大的国立大学。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此又建观象台,上设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清建“万寿阁”“御碑亭”于其上。因亭阁位于明代“万真武庙”后上方,故称北极阁。1927年,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此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2010年3月,在此建成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
中国北阁气象博物馆将自然景观与气象历史文化交融,主展馆设于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群内,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当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展示厅四个展区。
在景观外展区的第一部分由鸾凤风向器、《相风赋》水景墙和测雨器组成;第二部分由雕塑气象和中国古代著名气象历史人物组成;第三部分:由竺可桢铜像、日晷、简仪、浑仪、月晷、24节气示意和北极阁塔楼组成。
在一楼中国古代气象展区中,划分为石器时代及传说史时代、夏商西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三国至明代、清代前期6个发展时期,展示古人在风云变幻环境中前行的脚步和中国古代气象科学发展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好神奇,揭开地球被“封印”的时光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都是遛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馆内丰富的展品和沉浸式体验,了解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起源。
时光可以被“封印”吗?这个话题听上去多少有些玄幻。但是,在南京确实有这样的地方,用展品微缩了46亿年地球历史。它便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6亿年前的胚胎萌芽、5亿多年前波澜壮阔的进化“大爆发”、1亿年前惊心动魄的昆虫捕猎……都能在这里找到印记。
如果把4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换算成一天,地球诞生为零点,生命起源发生在凌晨4点,而人类直到约23点58分才开始出现。博物馆中的“生命演化时钟”,让参观者惊叹于人类“姗姗来迟”。
朱梓轩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他在幼儿园时,有一次路过鸡鸣寺,就被古生物博物馆玻璃窗内高大的恐龙化石迷住了,从此之后,每年寒暑假,这里就是我们必刷之地。”朱梓轩的妈妈告诉记者,博物馆开放时,还定期会有一些亲子活动,“之前我们就参加过博物馆奇妙夜的活动,还在馆里看过古生物3D电影。”
南京地质博物馆原名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由老馆和新馆组成,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展出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行星地球、生命演化、恐龙世界7个展厅及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等,展出岩石、矿物、古生物等标本约5000件。特别受到小朋友欢迎的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骨架模型。
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在南京众多博物馆中,算是“新人”。然而,这座博物馆却特别受到孩子的喜爱。
该馆作为国内首次集昆虫分类学研究、昆虫及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展示、自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自然主题博物馆,室内面积约1600平米,分为七大展厅,通过自然生态仿真造景、多媒体技术应用、大型活体生态箱等形式,展现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生活环境、主要类群及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目前已知的就有100多万种。走进博物馆就是走进一个奇异生物大世界,馆内多媒体的应用,让我们能够完全沉浸在昆虫大世界中。
在昆虫博物馆,不仅可以见到呆萌的甲虫、绚丽的凤蝶、隐身的飞蛾、会搬家的小蚂蚁,还有超多世界珍稀甲虫昆虫。人们可以通过昆虫形态、生活环境、主要类群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四个不同角度近距离观察昆虫,此外,这里还有3D打印模型及沉浸感的视频影像环境。
原文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