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5 月 31 日的发布会上,雷军除了给我们带来比较常规的旗舰款手机小米 8 之外,还意外地公布了小米 8 透明探索版。小米 8 透明探索版之所以给我们非常大的惊喜,是因为这是一款同时拥有 3D 结构光人脸识别和屏下指纹技术的手机产品,而且市面上暂时还没有同类产品出现。
但实际上,3D 结构光和屏下指纹技术都是已经出现的技术,比如苹果就拥有成熟的 3D 结构光技术,Face ID;而 vivo 则拥有世界上最早商用的屏下指纹技术,并且已经推出了两款产品。
小米 8 的 3D 结构光和屏下指纹技术到底是什么水平?对比苹果和 vivo,或者其他同类技术有何优势?有何劣势?想必大多数米粉都想知道答案。
殊途同归的 3D 结构光技术
在发布会上雷军也提到,虽然大家都是叫“结构光”,但实际上小米 8 探索版上的结构光和苹果 iPhone X 的结构光可以称得上是“大体相似,细节不同”。
相同的地方是,二者的工作原理和硬件配置都基本一样,小米 8 探索版和 iPhone X 的“额头”上都有红外镜头、ToF 距离传感器、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人脸识别功能在运作的时候,这四个主要的传感器同时启动,并分工合作。
(小米 8 探索版的“刘海”)
(iPhone X 的“刘海”)
首先是 ToF 距离传感器感应人脸距离手机的距离,看看是否在识别范围内。如果确认在识别范围内,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就会开始工作,点阵投影器往人脸上投射出数万个感应点,红外镜头和泛光感应元件捕捉到这些人眼不可见光并生成人脸的 3D 轮廓,并回传到处理器中进行比对,在比对通过后,便会解锁手机。
就硬件的作用和工作流程来说,小米 8 探索版和 iPhone X 是一样的。实际上 iPhone X 给供应链提供了 3D 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的技术方向,也就是说 iPhone X 是这项技术中各项指标的制定者,所以硬件配置乃至工作原理相同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小米 8 探索版采用了编码结构光方案,而 iPhone X 采用了散斑结构光的方案。事实上二者之间主要是形式上的差异,就结果来说在安全性和准确率方面应该是差不多的,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之所以小米没有采用 iPhone X 那样的散班方案,应该是供应链方面的选择。
既然二者的技术规格如此接近,那么 iPhone X 上的问题相信小米 8 探索版也无法避免。苹果已经承认面容 ID 无法区分双胞胎,整容过的用户也无法正常使用该功能,小米 8 探索版在这方面应该也会和 iPhone X 一样无能为力。
更人性化的屏下指纹技术
不知道雷军是否为了“强行第一”,所以给小米 8 探索版的屏下指纹技术加上了压感功能,所以小米 8 探索版成为了“全球首款搭载压感屏幕指纹识别技术”的手机,玩了一下文字游戏。
由此可见,小米 8 探索版的屏下指纹技术相比其他手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了压感功能。据雷军介绍,加入压感功能是为了防误触和省电,用户在解锁手机的时候,需要稍微用力按压才能触发指纹识别,所以传感器就不用一直待机,节省电源。
乍一看这样的解释也确实说得通,道理似乎也是这么一回事。小米 8 探索版采用的屏下指纹技术是新思和汇顶提供的光学屏下指纹,如果传感器持续运作确实要比传统的电容指纹识别模组更加耗电。
目前我们也无法仔细体验小米 8 探索版的屏下指纹技术,但按照此前体验 vivo X21 屏幕指纹版的经验来看,貌似不采用压感的方案也不会对续航带来多大影响。而且加入压感功能也就意味着小米 8 探索版的解锁相比其他屏下指纹手机多了一个步骤,这样做是得是失目前还不好说。
结构光+屏下指纹有望成为主流
在目前来看,3D 结构光和屏幕指纹技术出现在一款手机上的现象还是非常少见(实际上具体产品也只有小米 8 探索版这么一台手机),但随着行业的重视和供应链的进展神速,未来拥有这样“双黑科技”的产品会大量出现。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小米 8 探索版 3D 结构光的供应商 Himax 表示,高通 +Himax SLiM 结构光的方案进展非常顺利,而且产能也在逐步提高,预计产能将会达到 200 万件。
高通+Himax SLiM 方案实际上就是应用在安卓高端手机上的 3D 结构光解决方案,从这样的产能来看,未来满足大多数厂商高端产品的需求应该不在话下。同理,屏幕指纹技术也从过去的实验阶段正式转向量产阶段,大量出货的手机有 vivo X21 等,前途一片光明。
小米 8 探索版可以说是开启了“3D 结构光+屏幕指纹”这样黑科技组合的先河,但不久后这样的设计将会成为旗舰标配。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