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历史 一 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 其中, 古埃及的圣书字、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 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 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 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 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 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 鬼夜哭”。 从历史角度来看, 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 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 整理、 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所以《荀子•解蔽》 中记载“好书者众矣, 而仓颉独传者, 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 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 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 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 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 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 取代图画。 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 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 原始文字形成。 1994 年, 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 其上 170 多种符号中, 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 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 6000 年以前。 此外, 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 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 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 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 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 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 许多学者提出, 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 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三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 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 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 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 4500 多甲骨文单字中, 目前已能认出近 2000 字。 与甲骨文同期, 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 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 进行规范和整理, 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 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 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 的历史从此开始。 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 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 大量事物以通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