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江立华老师,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老师长期在社会学院工作,见证了新世纪以来社会学在华师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的全过程。我们有老师幸邀请到了江立华老师,听他用儒雅、轻松的讲述华师的社会学故事。
记者:江老师,回顾社会学在我校的发展历史,历经了从社会学系到社会学院的发展过程,中间发生了有哪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希望江老师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江老师:社会学在华师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20世纪30年代,那时的华中师范大学还叫“中华大学”,彼时学校就开设有社会学的专业课程课程。早年留学美国并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的范定九教授和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陈叔元讲师就是当时华中大学的社会学专职教师。抗日战争结束后,约在1946到1947年间,学校设立了历史社会学系。可见在解放前社会学在华师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50年代的院系调整,社会学也在我校的学科建制中短暂的消失了。
改革开放后,1981年,我校恢复社会学教学,1988年建立社会学研究室,1993年成立社会学与行政学系,算是恢复了因50年代院系调整中被取消的社会学专业。然而,直到1997年社会学系才真正独立建制,成为社会学系。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学校的关怀和系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正式成立了社会学院,从系到院的发展,展现出了社会学在华师的土壤中快速生长。改革开放后,社会学学科在我校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大体上看可以分为以上三个阶段。
记者:在社会学的院系不断在华师茁壮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科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江老师:在院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科也在不断的发展,期间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分别在1997、2003年相继获得了社会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此后在2005年获得了人口学的硕士点,2009年获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获批成立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学科质量评估方面,我院社会学学科在2008年获得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我院社会学学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培养,包括博士流动站。
社会工作专业在这期间也从无到有,慢慢发展起来。虽然直到2003年才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相比社会学稍微晚一些,但2009年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就荣膺湖北省品牌专业,2011年建立了MSW的硕士学位点,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速度之快,质量提升之高。在我们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体系的形成和良好学风的养成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和无数师生的辛勤汗水和心血。
记者:江老师,我们知道无论是社会学还是社会工作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的学科,那么在实践、实习基地上我们又有哪些成果呢?它们对我院以及师生有什么重要意义?
江老师:我院自建院以来就秉持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因此十分注重基地建设。我院相继建立了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协会、洪山区金鹤园青少年空间、虎泉社区青少年社工服务基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教学实习基地以及武汉市博雅社会工作机构等实习基地。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我们的实习基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且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例如武汉陆军总医院是我院建立的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不仅是研究生,也是本科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场所。武汉市博雅社会工作机构是依托社会学院于2012年成立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该机构也为我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专业性的实习平台。
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学生和学院来说都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能为国内外广大青年志愿者搭建起服务社会,沟通社会的桥梁,并通过其建立友好长效的合作模式;对于学院来说,实习基地的挂牌建立为学校培养专业性人才提供了一个基地和平台,使学生将社工理论和社工实务结合起来,又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互补。
记者:通过江老师的介绍,大致向我们展现了学院的发展历史,那在期间我院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和荣誉?
江老师: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基本形成了反贫困研究、流动人群研究、市场社会学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及边缘群体社会工作研究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学科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及青年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经费总计1281万余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16篇,SSCI 4篇,CSSCI 185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40余部。“十二五”期间,我院教师的学术成果多次获政府奖励,包括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3项,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3项,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等。在2012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院社会学排名列全国13名。在2016年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在参与排名的268所高校中,排名全国第6名。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院科研经费以及学术发表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院在这十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也极力着学院进一步发展。
记者:众所周知,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郑杭生教授都与我院有着很深的渊源,老师您能否讲讲两位大家对我院的发展提供过哪些帮助?期间又有哪些轶事?
江老师:郑杭生老师与我院有着很深厚的渊源。早在2001年,郑杭生老师便成为了我院名誉系主任,为我院带来了许多的学术资源和学科建设的经验,促进了我院的飞跃式发展,主要表现在: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学术交流的扩大,以及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增加。对于学院来说,郑杭生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学术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凝聚了校内外、院内外力量,极大地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费孝通老师同样给予了我们学科发展以支持,2003年在我院发展的关键时期,郑杭生老师带领夏玉珍老师和我去拜访费孝通先生,向他汇报我们社会学系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得到了先生的他就为我们社会学院题写院名。我们学院的发展凝聚了两位老先生的心血。江立华教授也说出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2003年,当时全国发生非典,郑杭生老师刚好在武汉,没法回去北京,所以在武汉待了一个多月。在一个月期间,郑老师与我们老师接触很多,给我们的硕士生、博士生上了很多的课,为我院题写了很多催人奋进的话语,分享了对学科的经验和想法。郑老师在生活上十分风趣幽默,时常也会在酒桌上和我们分享他的一些有趣的观点。总之,郑老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展现了一个知名社会学家的风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访谈最后,江立华老师也对全院的师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希望我们学院全体师生要继续本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促进我院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