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历史学科虽然比较枯燥乏味,学科特性固定了教学方法,但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教师也应当尽量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到来,学生被普遍认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大部分时间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并需要设计大量的学生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学科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每堂课都设计活动的话,那么知识讲解时间就会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应当把握好新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观两者关系。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工具,并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来设计活动,比如在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当时的图片,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然后再播放相关视频或电影,并在此之前提出有关教学目标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资料,最后在设计小组活动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根据视频资料进行头脑风暴,探讨问题的解决路径。经过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激发,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有比较大的帮助。
二、教给学生多种记忆策略
历史学科由于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记忆,这些知识虽然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是相对比较分散,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到一定的学习策略,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需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策略和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自学的时候更加有效率。比如在讲解历史上发生的代表性大型战争时,可以让学生将历史上发生的战争罗列在笔记本上,同时每一次战争的原因、问题、地点等各方面进行标注,最后来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才能记忆清楚,才算是理解记忆;另外,也可以根据战争特性进行联想记忆,根据时间特点进行分类记忆,根据发生战争的原因可以做出思维导图,甚至可以根据战争名称的某些特点进行记忆,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体系,那么学生在自学历史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记忆的乐趣,才能真正的对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充分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应当促使学生学会做学习计划,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学会一些监控和调节策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人士谈论的热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说,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也是一个关键。因此,历史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尽量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切实的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知识水平,划分不同层次,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活动和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只有这样,学生才尊重教师,才会及时的给予教师回馈,师生只见一直处于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状态,其关系自然也会越来越和谐和融洽。
四、提供适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学生要想开展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和条件,教师就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和融洽的环境,让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探究学习。比如根据历史课堂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教师就可以进行分别设计。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预习,这个任务必须是一个具有启发性且只有学生看过书之后才能知晓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目标会更加明确;在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在讨论结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式发言,这样课堂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完全被激发;下课后,教师针对课上生成的问题,进行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进行问题解答,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串联在了一起,并形成了一个圆环,这个圆环的圆心就是“问题”。经过这样的课堂步骤,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被大大提高,在潜意识下,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还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完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兴趣、积极性上来,只有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才会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