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伊朗恺加国王给予英国矿业富翁威廉·诺克斯·达西开发全国(除与俄罗斯有争议的北方5省外)天然气、石油资源60年的排他性权利。作为回报,达西给伊朗4万英镑现金和股票,外加将来利润的16%。1909年英国-波斯石油公司成立,在胡泽斯坦省的阿巴丹建立了炼油厂,这是“二战”前世界最大的炼油厂。
毫无疑问,伊朗与达西签订的这份协议对伊朗很不利。直到1933年,伊朗才与英国签订新的协议。1932年,巴列维国王礼萨汗对英波石油公司非常不透明的结算方法不满,提出要废除英波石油公司的特许权。当时伊朗从公司拿到的钱只是1917年时的两倍,而公司的生产却几乎增长了10倍。伊朗将英波石油公司告上了国际法庭,同意将特许权延长60年,但伊朗可以获得更明确的结算程序,所得利润将与生产量挂钩,而且最低保证收入为100万英镑(黄金结算),缩小了特许权所包括的地区。
1950年,美国在沙特的阿美公司与沙特政府宣布了“五五平分协议”,即沙特政府的净收入等于美国阿美公司的净利润。消息传到伊朗之后,人们将他们愤怒的矛头指向了英伊石油公司(即英波石油公司,1935年英波石油公司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因为1945至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账面利润2.5亿英镑,而上缴给伊朗的只有9000万英镑。所有人都认为,伊朗饱受折磨和不幸的根源就是英伊石油公司,所有人都要求石油业国有化,赶走英国人。反对国有化的拉兹马拉首相在德黑兰清真寺外被一位木匠暗杀。穆罕默德·摩萨台被议会选为新首相。
1951年3月,议会通过了摩萨台提出的《石油国有化方案》,宣布对石油资源实行国有化,取消外国公司在伊朗石油领域的特许权。同年6月,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成立,接管英伊石油公司。针对伊朗的石油国有化法令,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迫使伊朗失去了大量的石油出口市场,石油生产停顿,国家财政陷入危机,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摩萨台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伊朗石油国有化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石油国有化改变了伊朗人的精神状态,促进了伊朗的民族觉醒。英国媒体报道说,“摩萨台揪着英国人的耳朵把他们扔了出去”。西方石油资本不得不采取另一种方式与伊朗政府合作。
1953年,两国政府决定成立一个受国际财团控制并由七家石油公司组成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其中英美两国石油公司各占股份40%,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占14%,法国石油公司占6%。国际财团成立了两个业务公司:一个管开采和生产,一个管炼油。在国际财团的董事会中,伊朗籍的董事占2/7,财团的董事占5/7。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名义上获得所有设施、油井、设备的使用权,但业务公司具有全部排他性的使用权。
1954年,伊朗政府与国际石油资本达成协议,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作为业主雇佣由美、英、法、荷所组成的国际石油财团作为承包商控制伊朗石油的产销。同年11月9日,国际石油财团与伊朗政府签订协议:由国际石油财团接管英伊石油公司的石油勘探和产销权,将50%的利润交给伊朗,伊朗政府向英伊石油公司支付7000万美元的赔偿。
尽管伊朗并未摆脱西方国际石油财团的控制,但却吸纳了大量的世界石油资本和先进技术,从而促使石油产量大幅增加,石油收入从1955年的3400万美元逐渐增加到1958年的238亿美元。1957年,伊朗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石油法案,规定外国投资者可参与国际石油财团享有区域外的伊朗油气开发项目。此后数年里,外国公司缴纳的所得税由过去的50%逐步提高到85%,实际利润因此降至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伊朗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石油收入从1961年的3.01亿美元增至1972年的23.8亿美元。在石油工业的推动下,1962-1970年伊朗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8%,1973-1978年平均增长率达6.9%。随着石油收入的不断增加,伊朗的国际地位也在迅速提高,国家基础设施和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伊朗迅速从农业经济国转变成石油经济国。
据统计,在1976年底,伊朗各大型油厂日均炼油能力总计达78.05万桶。此外,伊朗国家石油司还经营着一个分布广泛的输油管道网,以销售该公司所属各炼油厂的石油制品,据估算1977年伊朗石油的日销售量就达到了45万桶。伊朗石油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反映了其原油生产能力旺盛,而且也反映了市场对伊朗出口的石油具有很大的需求,市场的广阔确保了伊朗石油收入的不断提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石油给伊朗带来的尽是好处。一方面,伊朗的石油收入虽然不断增加,但是石油技术水平却没有太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伊朗国家财政对石油收入太过依赖,导致国民经济陷入混乱。此外,石油经济还造成贫富差距加大、贪污浪费严重等问题,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1978年,伊朗政局开始陷入混乱。1月,伊朗爆发了反对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使整个国家瘫痪。哈尔克和拉文石油出口站的石油工人在南部诸油田和天然气管道泵送站工人的支持下,发动集体罢工并要求取消军事管制法,以伊朗人员代替外籍职员。在石油工人的抗议下,所有的外籍人员都被遣送回国,这使得伊朗石油业的发展缺少专业性的技术人员,而石油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因石油工人大罢工受到了严重影响,伊朗石油生产一度陷入停顿,石油出口也因此自1978年10月下旬开始削减,到1978年底伊朗石油完全停止了出口。此时伊朗石油化工厂和炼油厂的产量也下降到历史较低水平,而与此同时,国内对石油制品的需求量却在不断上升。产量的下降以及需求量的上升,导致伊朗不得不进口石油制品以满足国内相当大的需求。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国王巴列维被迫流亡海外,伊斯兰共和国成立。新政府把国际石油财团扔进了大海,宣布取消国王时期与外国公司签订的所有合同,特许权的时代彻底宣告终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伊朗被迫采取限制生产、增加储备的政策,石油工业遭受严重打击,石油产量大辐下降,从1978年日产523万桶下降到1979年平均日产310万桶,有时甚至降至日产80万桶。伊朗原油供应的减少直接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造成了国际原油市场的恐慌,许多国家大量购买石油以增加原油储备,使得国际油价到1979年底升至22美元/桶。
直到1979年3月初,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伊朗才开始重新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油。虽然从数量上看比国王倒台前要少得多,但还是使石油供应明显缓和,现货价格与标价逐渐接近。
不过尽管伊朗伊斯兰革命使其石油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坎坷,但却使石油主权完全掌握在了伊朗人自已的手中,完全摆脱了国外对伊朗石油产业的控制,石油因而成为了今后伊朗外交的有力武器。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在本次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战争一开始,伊拉克就攻击伊朗的石油工业,想要摧毁其经济支柱。1980年9月23日,伊拉克战机对伊朗最大的炼油厂阿巴丹炼油厂进行了轮番轰炸,并对伊朗每一个油港和石油城市进行攻击,伊朗65%的炼油能力因此摧毁,伊朗被迫对石油燃料实行配给制。
两伊战争持续了近八年,受战争影响,伊朗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急速下降。战争初期,伊朗石油日产量从140万桶减少到60万桶,尽管在1981年1月恢复到了160万桶,但直至80年代末仍没有达到300万桶。而伊朗石油日均出口量在1980年已不足100万桶,到80年代末日均出口量则少于200万桶,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损失。1984年3月,伊朗计划和预算部部长首次估算战争造成的达1900亿美元,而石油部门的损失超过650亿美元,占总损失的35%。到了1985年,由于战争升级和美元贬值,国际油价下跌,从而导致伊朗自1985年后的两年内,石油外汇减少,外汇储备耗尽,经济增长率呈负增长。
1988年8月,伊朗和伊拉克才正式停止战斗。对于战后的伊朗来说,如何更好地振兴石油业的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迅速摆脱战争给伊朗经济造成的影响,时任伊朗总统的拉夫桑贾尼以务实的精神开展新型外交,积极改善和恢复与东、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在经济上,提出经济自由化方针,加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加强同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利用国际分工和外国资本发展民族经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恢复了石油工业作为伊朗经济支柱的方针。
伊朗新的经济政策为石油经济的快速复苏注入了活力,石油日产量从1990年的320万桶稳步增至1995年的360万桶,日出口量也从220万桶至260万桶,石油外汇收入的增加为战后伊朗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到了1994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伊朗石油收入也随之降低。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开发新油田,振兴石油产业的发展,伊朗政府于1995年进一步调整了经济政策,加大同外国企业合作的力度,逐渐将本国的能源领域对外国开放。随着外国投资不断增多及先进技术的引进,伊朗油田开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继探明数个规模较大的油田。新油田的开发为伊朗石油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进入21世纪,石油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中东产油区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以及国际油价的快速攀升,石油经济在促进伊朗国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也愈发彰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