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并存、多变化发展,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观和政治现象。要准确解读这一文化景观和政治现象,必须从理论层面辨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生条件与演进特征,以此帮助人们从思想动态的视角洞悉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物质动因和精神诱因。为有效防止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无序发展和泛滥,以及由此所诱发、导致的思想混乱与价值困惑,还必须从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策略,以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进而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社会思潮;改革开放;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民众心理的显示器和价值观念的调适仪,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个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产生着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328(公众号:马学文坛)改革开放以来,对内思想解放程度的跃升、自由舆论平台的拓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融入全球市场的加速,为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广阔空间。不过,社会思潮并不是人们心理动向和思想观点的单纯再现,其鲜明的阶级立场、明确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它必然会向国家政策乃至国家政权渗透。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科学认知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生条件和演进特征,积极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策略,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决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萌生条件
社会思潮作为对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所蕴含价值观念的动态表现,其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衍生与发展,就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内社会现实和国际发展形势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内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加速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也使西方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可见,从萌生条件考量,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得以生成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市场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萌生的经济成因。严格来说,社会思潮是对社会经济现实的反映,并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这是因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470。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产生,自然受市场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这一经济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过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相比于计划经济,中国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派生的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势必会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领域。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所表达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价值观念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号:马学文坛)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市场主体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要知道,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市场主体对社会变革和发展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自然会不同,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也就自然有别。所以,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造成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的情形下,反映不同阶层利益和思想观点的各种社会思潮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萌生的内在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革。中国的社会转型,一方面体现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诚然,在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但问题在于,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转变同样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即在以往延续下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当前现实生活生成的现代价值观念之间,以及在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外来引入的价值观念之间进行抉择。社会转型期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为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转型也凸显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在中国现代化出路问题上的思想包袱。尤其是由各种利益主体关系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严重、社会分配不公、群体性事件频发、伦理道德滑坡等,一度打破了人们曾有的思想共识。而思想共识的破裂,不仅意味着人们在认知社会问题上必定存在着某些价值分歧,而且意味着人们在认知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时所产生的思想困惑需要及时予以化解。于是各种思想学说顺势而生,在人们思想认识层面发挥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再次,全球化进程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萌生的外在因素。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全球化的新征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西方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点、文化产品纷纷涌入我国,并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一语境下,西方思想理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国内诸多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受外来思想文化的浸染。一般而言,西方思想文化理论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国人为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而主动向西方学习,将代表西方思想文化的社会思潮直接移植到中国;二是个别西方国家出于敌视社会主义的既定思维,竭力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全力向中国传播体现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内容,以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政治目的。(公众号:马学文坛)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谱系中,到处闪现着西方社会思潮的身影,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思潮、宪政民主思潮等。当然,为了应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新儒家思潮、新左派思潮等也纷纷出现。总之,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而经济、文化的密切往来,势必也会带来不同民族和国家间思想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正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这种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使中国受外来思想理论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越来越深。
最后,互联网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萌生的舆论平台之一。随着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这一方面使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另一方面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于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网络舆论平台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多元性,人们可以不受束缚地自由发表言论并进行沟通交流。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一经出现,便能够很快成为社会思潮传播便捷通道的原因所在。所以,由现实社会向虚拟网络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态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0%[3]。据此可知,互联网技术在加速媒体融合化发展和信息共享行为的基础上,也逐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层次渗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接收和传递信息。恰是认识到这一点,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思潮纷纷向网络空间进军,其代表人物借助网络舆论平台进行理论传播和思想宣传,以此扩大社会影响,进而赢得更多网民的支持。为了谋求更广的覆盖面和更大的影响力,几乎所有社会思潮都努力在网络空间上争取传播的机会,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思潮竞相争夺的新领地。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既有因思想解放的高歌猛进时期,也有因意识形态趋紧的浅酌低吟阶段。但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间的交锋之势与融合之态仍将存续下去。为了在整体上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本文在分析其萌生条件的基础上,还对其演进特征进行概括,以呈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并存的现实可能性。
首先,形态的多样性。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4]695。社会思潮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存在形态。受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争夺战,已由两种价值观的直接交锋转变为多种价值观的间接冲突。面对激烈的价值观冲突,国内民众思想的变化、社会文化的激荡,可谓波谲云诡:一方面是代表西方思想文化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外来社会思潮;另一方面是在中国兴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儒家思潮、新左派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等本土社会思潮。显而易见,转型期的中国已成为中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点和交锋地,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错综复杂局面初步形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也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多种社会思潮的客观存在,既反映出种种社会心态,也反映出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所遭遇的多重性问题。
其次,性质的多元性。从社会思潮固有的性质来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性尤为明显。既有积极社会思潮与消极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激荡,也有正确社会思潮与错误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对抗;既有非主流社会思潮与反主流社会思潮的彼此交织,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彼此媾和;既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同时并存,(公众号:马学文坛)也有传统、现代、后现代等社会思潮的同时在场;既有讴歌民族传统文化、盛赞民族复兴的新儒家、爱国主义等内生性社会思潮,也有反映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外源性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在性质上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交织在同一个历史横断面上的中国社会思潮进行性质方面的专题研究。通过剥离出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社会思潮,力争更好地维护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格局。
再次,内容的多变性。由于研究视角、关注问题、理论旨趣的不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内容几乎覆盖了经济、政治、法学、哲学、文艺、历史、生态等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不同领域,我们都会发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思潮。然而,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内容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社会思潮总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变迁而适时改变着自身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促使了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而且还加速了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调整,进而引起民众社会心理、利益诉求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在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上发生裂变。这些裂变必然会通过某一社会思潮内容的更新反映出来。此外,随着社会思潮间交流交融交锋趋势的加剧,各社会思潮也开始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思潮中对自己有利的思想。
最后,历史的勾连性。现实是历史的映射。当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的游走呼喊,很多都是此前社会思潮的历史回响。从历史勾连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既与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潮有着直接关联,也与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潮存在密切关系。近现代史上“革命”的时代主题,决定了晚清以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荡碰撞。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当时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西方,开始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也正是从那时起,代表中西不同立场和观点的思想流派围绕着中国的文化与政治、救亡与启蒙展开了激烈争辩,由此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竞相纷争的局面。时至今日,这些社会思潮依然活跃于国内的思想理论界。它们或通过内容的更新或借助形式的变换,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持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历史勾连更为紧密。甚至可以说,除了少数本土社会思潮外,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多数都可以视为是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的翻版,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都位列其中。
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策略
历史和现实表明,能否引领好社会思潮,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感召力的主流价值观,关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思潮引领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统一思想认识的压舱石、确立理想信念的定盘星、引导人生进步的导航仪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黏合剂。正因如此,我们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明确引领社会思潮的具体策略,这亦是我们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
首先,持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思想意识的生成、价值观念的传播,不仅受现实主体人生阅历、政治立场、知识水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有形客体,如网络媒介等外在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思想舆论阵地绝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自由王国”。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4]179诚然,(公众号:马学文坛)这里所言说和强调的“思想的生产者”对“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其实也就是领导与管理。可以看到,在世界政党历史上,那些因疏于主流思想舆论巩固、疏忽意识形态工作而导致政党瓦解、政权丧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形成的,这既是长期执政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思想舆论领域依然矛盾不断、斗争不止。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弱化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试图同我们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在此情形下,要始终遵循党领导和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根本原则和重要制度,坚决避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失误。故而,要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需要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意志与社会思潮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机统一起来,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趋势。要特别注重改进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在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质量中提高我们党领导和管理意识形态建设的水平。这就要求处理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度、效问题,注重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以此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确保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永不旁落。
其次,着力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装。引领社会思潮,说到底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引领人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理论武装的这一独特作用,马克思曾解释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9故而,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把理论武装作为自己的使命追求,将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视为其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立命之本。
当前,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用科学理论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是我们党必须履行的一项长期性政治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1]67-68这就要求全体党员以及广大理论工作者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在推进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5]786。可见,为了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全体党员就要在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且联系实际深入、持久、刻苦地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作为思想教育和理想培育的中心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势必会保持理论上的自觉,也势必能够在灵活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认清中国现实并指导实践,以此清除笼罩在各种错误思潮上的意识形态迷雾,从而增强全国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
再次,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其无可辩驳的真理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成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一面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向效能。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国内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变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饱受各种冲击和挑战。
从国际范围来看,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转向文化和价值观层面,意识形态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角斗场。出于一贯仇视马克思主义、敌视社会主义的立场,西方个别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传媒等优势竭力向我国输入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期在和平演变中赢得这场无硝烟的意识形态暗战。一时间,西方国家政界、学界纷纷抛出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等怪论、谬论,以此淡化和消解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公众号:马学文坛)从国内来看,市场化改革在造就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当前,国内社会存在的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思潮、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特别善于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做文章,以此博取和赢得广大民众的青睐与信奉。
从以上两种情形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想要更好地凝聚党心民心,就必须积极应对各种错误论调和错误思潮的挑战,尤其要不断增强对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鉴别和引领能力。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既要继续夯实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又要科学认知和精准把握人们思想活动的规律特点,更要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上有所作为,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言之有物、传之有道、释之有情。
最后,积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根本性成就。对中国社会而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规避了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的风险,既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遵循,又反映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把握,同时也彰显了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洞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6]2140
多年的改革开放证明:在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引擎;在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持续的摸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持续努力,甚至为之牺牲。显然,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刚毅的道德品行就很难抵达这一理想的“彼岸世界”。(公众号:马学文坛)尤其对广大共产党员来说,更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414失去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撑,势必会导致经济、道德和生活上的贪婪、堕落与腐化,最终丧失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可见,引领社会思潮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公众号:马学文坛)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思潮引领中要有担当精神,自觉承担起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任,使人民群众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义与实践意义,在摆脱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中牢固树立共同理想,进而凝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