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帕森斯)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 。
目录
[编辑]
塔尔科特·帕森斯简介
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学者,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美国二次世界大战后统整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家,二十世纪中期颇负盛名的结构功能论典范之代表人物。他曾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曾任教于安默斯特学院和哈佛大学。他曾任社会关系学系的系主任、《美国社会学人》总编辑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理事长。他曾在哥伦比亚、芝加哥、剑桥、史丹福、约克等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并在退休后仍然著书、演讲不断,并在钮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宾州大学跟加大柏克来分校访问教学直至去世。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宏大的社会理论,后期开始探讨从宏观转向较微观层面的理论方向,对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和《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等。
[编辑]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生平年表
1902年,塔尔科特·帕森斯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泉水镇。
1924年,取得学士学位时,他已决定专心致力于社会科学,随即赴英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并接触到许多学者的作品。
1925年,他转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在此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26到1927年,在安默斯特学院教书。稍后他被哈佛大学聘请为经济学讲师。
1931年,在仍是讲师的从哈佛退休,之后仍然著书、演讲不断,并在钮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宾州大学跟加大柏克来分校访问教学情形下转任到刚成立的社会学系;他一开始的晋升之路很缓慢,在当了六年的讲师后晋升助理教授。
1937年,迎来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他发表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此书马上为当时还是默默无名的助理教授带来学术上的声望,且让他的影响力一直持续。
1946年,在他的主导之下,哈佛于成立一个跨领域的“社会关系学系”,融合多种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由帕森斯出任第一任的系主任。
1949年,出任学会理事长。
1967到1971年,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理事长。曾在哥伦比亚、芝加哥、剑桥、史丹福、约克等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1979年5月8日,在前往德国的旅途中去世。
[编辑]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的理论思想
1.社会行动理论
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V.帕累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②有某种行动目的;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他还强调社会共同价值的重要意义,认为是规范使行动与社会秩序结合起来。这种多维度的行动分析观点是塔尔科特·帕森斯以后发展行动系统理论的重要基础。
2.结构功能分析学说
塔尔科特·帕森斯从40年代开始致力于建立其结构—功能分析理论。他在《社会系统》一书及与席尔斯合写的《价值、动机与行动系统》一文中,对结构—功能分析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并在后来的许多论著中不断加以发展。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由4个子系统即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组成。行为有机体系统与行动者的生物学方面有关。人格系统组织着个人行动者的各种习得性需要、要求和行动抉择。社会系统组织着社会互动中的个人或群体,使之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之中。文化系统由规范、价值观、信仰及其他一些与行动相联系的观念构成,是一个具有符号性质的意义模式系统。这4种系统都有自己的维持和生存边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控制论意义上的层次控制系统。
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一种行动者互动过程的系统,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就是社会系统的一种基本结构。社会系统中的行动者通过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与社会发生联系。一种身份就是社会中的一种地位,角色是与这种地位相应的规范行为。角色是相互性的,角色之间相互期待,由此而形成社会的角色结构。集体则是一系列互动的角色组成的系统。另一种结构单位是各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是围绕一定的功能焦点而组织起来的权利与义务的模式,是制度化了的身份与角色的复合体。一种制度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集体中,在同一集体也可存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制度。结构所形成的关系模式具有社会整合意义。社会互动中的角色与人格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塔尔科特·帕森斯吸取S.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超我”的思想,提出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格的观点,认为这种内化过程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为了保证其本身的存在、持续以及有效性,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在一般意义上,有4种必要功能:①适应(A)。能够确保从环境获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G)。能够制定该系统的目标和确立各种目标间的主次关系,并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I)。能够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L)。能够维持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以及处理行动者的内部紧张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紧张问题。这就是习称的AGIL功能模式。为了充分满足这些功能,社会系统在组织上产生功能分化,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意义上的模式托管系统分别执行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与潜在模式维系这4种功能。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这4种功能要求在各层次的系统中都存在。对行动系统来说,执行这4种功能的亚系统依次为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在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在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形成社会系统的过程。由于社会行动有着符号—文化的一面,这些输入—输出关系具有信息性质,基本的行动过程就带有沟通特点。简单的输入—输出交换可以是直接的,但在比较复杂的系统里,则需要交换媒介。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金钱、权力、影响、义务就是一些交换媒介。一般化了的媒介具有符号性质。这些媒介在集体互动和个人互动中被使用。通过交换,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
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交换的关系,使社会系统趋于均衡。4种基本必要功能的满足,使系统得以保持稳定性。当系统出现越轨和偏离常态的现象时,可通过系统本身的自动调节机制,使系统回复到新的正常状态。
塔尔科特·帕森斯还提出了著名的5对模式变项:①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行动者是按普遍的规则行事,还是按自己的某种特殊参照方式行事。②成就表现与先赋性质。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是注重他的效绩或能力方面,还是注重某些先赋性质,如性别、年龄、种族、种姓等。③情感与非情感。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是按满足当下情感的方式行事,还是在行事时保持情感的中立性。④专门性与扩散性。与他人的关系是限制在特定的具体范围里,还是处于宽泛的、不单一固定的范围里。⑤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是注重自己的利益,还是注重自己所感知到的集体性需要。在每一种社会关系中,行动者都要面临这些关系方式抉择。第一、二对变项涉及行动者自己对他人的界定方式,第三、四对变项涉及行动者自己对他人的取向方式。塔尔科特·帕森斯后来取消了第五对变项。这些模式变项是分析工具,可用于人格、行动角色、组织、制度和总体社会的结构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动态研究。
[编辑]
帕森斯的主要著作
著有: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5%A1%94%E5%B0%94%E7%A7%91%E7%89%B9%C2%B7%E5%B8%95%E6%A3%AE%E6%96%AF"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