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全国卷24题是历史科目开篇第一题,这道题命题的考情,就成了一卷历史真题的命题走向,这道题可以说是真题的门面,研究这道题的意义非常重要!
从201-2021历年的真题情况来看,本题的命制时间点集中在先秦时期,其中商周和春秋是重中之重,周朝的分封与宗法制,春秋时期的百家思想又是其中重要的布题点。
以下为2016-2021真题考点及模块分布:
年份
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
考点
模块
考点
模块
202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与儒家
文化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政治
2020年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考点
模块
考点
模块
考点
模块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
政治
古代中国艺术·杂技乐(秦汉)
文化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商周到汉货币形制
经济
2019年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政治
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工程
经济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政治
2018年
科技成就·战国科技
文化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三代更替的教训
政治
手工业的发展·战国生产力的进步
经济
2017年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影响
政治
春秋时期商业的发展
经济
汉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
文化
2016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早期儒学的特点
文化
汉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
文化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三代文化传统
文化
总结:
1.考查模块:2016-2021年全国卷6年共17道题,考查政治模块6次,约占比35%,考查经济模块4次,约占比23%,考查文化模块7次,约占比41%,政治模块和文化模块相当,经济模块偏少(这和古代经济史以及之后的古代史三道题相关,下一篇再做分析);
时间节点:除了两道题命题材料涉及到汉代和曹魏(2020全III卷和2016全II卷),一道题全国II卷考查到了汉代,其余全部为秦朝之前,集中在商代到战国这个时间段;重要知识:
(1)政治模块的重要命题点,分封制与宗法制(非常重要),如果命题,几乎是政治模块的必考点;
(2)经济模块的重要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
(3)文化模块的重要命题点: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这个点非常重要,其中又以儒学思想排在第一,其余还需注意的墨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知识内容,另外就是这个时间段上的传统文化,这是近年来的重要命题方向,注意重要水利工程、青铜器、汉字的起源、科技成就。
4.难易度:从试题的难易度统计看,其中10道为中档题,5道为难题,2道为容易题,中档命题难度居多,本题主要的难点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未来2022高考的命题预测
一个重要的点,2022年是新教材全面推广的重要年,在全国卷的命题中可能会进一步渗透部分的新教材内容,加大试题全面和新颖性
1.政治模块
(1)早期国家的特征:禅让制转向家天下、最早追溯到夏朝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国家机构
(2)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内外服制、王权与神权统一、分封制宗法制
(3)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各国变法内容、封建制度的孕育(土地政策、地方统治、官僚体制)
2.经济模块
(1)私有制的产生、手工业的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商业的发展
(2)井田制的崩溃、税收的变化
3.文化模块
(1)百家争鸣:早期儒家学者思想及其异同、儒家与别家思想对比、法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华文明的特征
(2)传统文化:汉字的起源及体系、甲骨文及青铜铭文、朴素的民本思想、《诗经》、《夏历》
三、附2016-2021年第24题试题及解析
2021年全国卷
1.(2021·全国甲卷高考·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A
【解析】
老子和孔子有感于春秋礼崩乐坏的局面,主张扩大礼乐制度所涵盖的人群范围,打破了封建贵族对礼乐文化的垄断,旨在规范人际和社会秩序,并非为了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和维护夏商周制度,B、C两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老子和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未体现统治者对两人认识和主张的积极支持,D项错误。
2.(2021·全国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
2020年全国卷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2.(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
图5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周、春秋战国和汉代货币的发展演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
2019年全国卷
1.(2019·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
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3.(2019·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2018年全国卷
1.(2018·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3.(2018·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2017年全国卷
1.(2017·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
【答案】A
【解析】西周推行分封制,根据材料“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的信息可以看见,周王将宗亲均分封于王畿以外,这一做法有效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影响,结合西周分封制的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有必须定期朝觐周天子的义务,这样有利于周文化与各地区之间相互交流,从而推动了西周境内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的,而材料涉及的是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周天子尚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主要是通过宗法制来保障的,而非分封制,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Ⅱ卷高考·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7·全国Ⅲ卷高考·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6年全国卷
1.(2016·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全国Ⅱ卷高考·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
【解析】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全国Ⅲ卷高考·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
【答案】B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