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又让大家回望了岳飞莫须有的悲剧。由于岳飞与秦桧已经作为民族文化标签式的人物了,因此有些事情很难真正展开,尤其是在事后诸葛亮的状态下。历史上东晋与南明的政权结构与南宋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主要借助东晋的往事来分析权力结构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众所周知司马家族史无前例的自相残杀使中原大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作为司马家族枝干所属的司马睿选择南渡过江,从而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衷心拥戴,他是一个弱势皇帝。在曲水流觞的踏青之中,王导居中协调,形成了各方妥协的政权结构。司马睿作为皇族的代表,成为聚拢人心、宣誓正统的象征,位居权力中心,占据建康。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北方豪门大族则是政权的力量源泉,占据荆州。以顾荣、纪瞻为代表的本地土著是政权笼络的对象,占据会稽。这三者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作为权力金丝雀而被豢养的司马家族皇帝们是最不满现状的,他们想要打破权力平衡。因而司马睿建立了以他为核心的新的权力班底,逐渐疏远王导。王导与王敦暗中联络,由王敦发动叛乱,将司马睿搞得灰头土脸。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作为王氏家族在中央权力代表的王导,他的地位一直坚如磐石,这就说明任何一派都无力打破目前的权力僵局,大家心有不甘的继续合作。总之司马家族的皇帝们一有大的动作,就会有新的叛乱。苏峻作乱让司马皇帝们的颜面荡然无存。司马家族的皇帝们也着实憋屈。作为拥有司马懿、司马攸这样长寿基因的家族,东晋皇帝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
在政权体系之外,在江北还有一些偏师,可以认为是北伐的依靠力量。主要是并州的刘琨,以及中原的祖逖。刘琨由于较快失败,对东晋的政治影响较小。祖逖统领北方的时间较长,从他这里可以看出东晋王朝对待北伐的态度。祖逖由于占据了中原要冲,阻挡了石勒南下的步伐,因而东晋王朝是支持祖逖的抗击事业的。但支持的力度是有限的,无论在兵员的补充,还是在粮食的补给上,东晋朝廷只是按照最小的限度供应。东晋统治者是害怕祖逖这类将领做大的,对他们的防范特别严密,严防他们渡过长江去修整。因而闻鸡起舞的祖逖只能依靠自身力量维持生存。最后,祖逖与石勒达成了战略默契。双方严守各自边界,双方的人员之间有广泛的贸易往来。当南方局势平稳之后,东晋朝廷派官员来削弱祖逖的权力。最终导致了祖逖忧愤而亡,北方国土完全沦丧!
可悲的是东晋能够进行北伐,必须等待曹操式权臣的出现,他们等到了,那个人就是桓温。历史是给了东晋王朝机会的,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或许那个机会只属于桓温。石勒去世之后,北方并没有非常杰出的领袖,有的只是征伐无度的将领。等到石虎死后,冉闵搅动中原风云之时,北方彻底失控,这是上天赐予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所托非人,终究一场空。桓温的前两次北伐非常顺利,一举灭掉成汉并且击败前秦,呈现势不可挡之势。在当时,两个当时最杰出的人物相遇了,那就是桓温与王猛,他们惺惺相惜,终将创造伟大神话。但令人失望的是桓温退缩了,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返回了他的大本营荆州。王猛也离他而去,他辅佐苻坚统一了北方。江南的温柔乡还是妙不可言的,如桓温这样的英雄也无法舍弃一切,锻造北伐大业。那么北伐终究是一场空。没有坚定的信念,北伐只能是权臣的势力场。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千古名篇为大家所熟知,从他描写的聚会盛典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东晋豪族的生活状态。作为两大家族之一的谢家在最初是不能与王家相提并论的。他们是作为王家姻亲的身份在东晋政治舞台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谢家的再进一步是从与王家绝婚开始的。从此,谢安平步青云,谢玄领导的北府兵更是在肥水之战中大放异彩,成为当时中国的顶级军团。但形势瞬息万变,突入中原的北府兵最终折戟沉沙。赢得身前身后名的谢安也急流勇退,重新过着他那放浪形骸的美妙生活。唯一不同的是谢家跻身顶级豪门。
南方政权最后的一次机会就是刘裕的北伐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动荡中的北方抵挡不住刘裕的攻击节节败退。但刘裕要的不是风云不定的天下,他要的是唾手可得的皇冠。不可避免的是北伐失败了,但刘宋的新时代到来了。在巨大的利益下很难有人能够守住初心永不移,所以宋朝君臣喜欢说莫须有,这也是岳飞悲剧的根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