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时序凸显主线落实理念推进教改——历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为基本依据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从2001月开始进入了实验阶段。到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都加入了新课程的实验。在不断扩大的实验过程中,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对《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2011年底《标准(实验稿)》修订稿向社会公布。修订稿《标准(实验稿)》从深化课改角度对课程意义、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有了新诠释;在体例上由原来主题与通史二重呈现变为通史结构为主,强调历史课程的时序性与线索性,解决了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在内容上增添了一些时代性强,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本来属于主干知识而被忽视的内容。一、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依据,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之中。第二,以总结和巩固十年新课改的成果、继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精神和理念进行修订工作。力求通过努力,使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更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第三,在充分肯定《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借鉴我国和国外历史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研究近年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和问题,努力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更加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符合今后十年的发展。第四,遵守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系统性的学科特征,使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历史课程标准的深化与发展(一)对历史课程教育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此次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样,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历史教育又有它的独特性,那就是:它是在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中,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悟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拓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
(二)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修订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持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即《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不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使之更为简明扼要,而且更加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特殊功能。1.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以及教与学的创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进行了较大调整。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保持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划分,但对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适当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这种设计符合国际上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普遍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总体框架设计和内容编排,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从已经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这样的编排获得了广泛的肯定。2.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与发展保留《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横向上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维度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具体为:新旧课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分析都强调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1.新版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新版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习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历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新版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4.新版增加了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逻辑论证的能力。新旧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分析都强调了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注重探究式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1.旧版强调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新版没有。没有强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是新版的一大不足,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了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新版没没有强调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是新版的一大不足,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和个性的发展。3.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新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比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4.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 结果、动机与后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 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 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 素养。 5.新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 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 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 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 图标的方法等等。 新版指出了多种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基 本方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更清晰、 更强的指导意义 新旧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3.对课程内容的修订与发展 这一部分的修订较大,主要做了四方面的修改。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 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 史事,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分析 都强调了 要认识中国国 情,认同祖国 历史与文化; 培养爱国主义 情感,增强历 史责任感;逐 步形成面向世 识;加强法制意识;逐步形 成科学意识和 科学态度;逐 步确立积极进 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 的审美情趣。
1.新版强调了从历史的角度 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更 具客观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 2.新版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对于学生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举足轻重。 3.新版增加了树立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当 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 主义的要求。 4.新版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 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我国 尚未完全统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体 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 5.新版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 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有 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以及 和平发展意识。 6.新版强调了不断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 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 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7.旧版强调在了解科学技术 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 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和科学态度;新版则强调认识科 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 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 识和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并非只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 质进步,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进步,二者缺 一不可,易让学生忽视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 化发展的作用,旧版表述欠妥。 8.新版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 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 续发展的观念。 强调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今世界生 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 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 识,逐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9.新版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 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 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 健康的个性品质。 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 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 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 质,有利于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在历史中的作 用的正确定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在良 好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发展。 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三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 目标。 第二,对原课标的有些课程内容合并、分解,要求更加具体清晰。
现对中国历史做重点说明。 中国古代史新旧课标部分课程内容要求比较 新课标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 农耕文化的特征。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 意义。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7.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A.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B.概述北魏孝文 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9.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0. A.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评价唐太宗。B.知道武则天和“开元 盛世”的基本史实。 1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 12.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 13.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14.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 要措施。 15.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