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4)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a.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认识过程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谁会主义改造。

b.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a.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b.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马克思列宁的上述理论指导上,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自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c.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d.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2.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发展高级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向前的方针。

b.方法步骤:办供销小组—办供销合作社—建立生产合作社。

c.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手工业者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等四方面进行分配。

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经验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的认识

究其原因: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种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a.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已经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b.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及颁布施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e.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现在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f.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上一篇: 码住!2023年在职博士招生院校专业信息一览
下一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