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需要的意识形态样态,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和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与解释不足的内外动因作用下,一直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它在从“认知——解释”层面到“目标——策略”层面而至“价值——信仰”层面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史,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否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并予以有效的批驳与回击。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议题的研究已颇具热议之势,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刻的分析。通过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昭然若揭,而且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但已有的研究对其意识形态本质的深入剖析略有阙如,从意识形态层面起底其伪善面具下的真面目,这对于批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存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意识形态思想的先锋队伍,试图掀起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乱史逆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更是借助网络大肆传播,如在一些重大时间节点引发舆论热议,主要针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问题大做文章。同时,还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攻击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出现了“延安窑洞中的特权”及“八千湘女上天山”等歪曲中国共产党形象及决策的事件,诸如此类均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掀起论战,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危机四伏。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历史虚无主义最早可追溯至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中的“西化派”为代表,对中国传统思想和历史文化持轻蔑、否定的态度,认为“中国之趋于全盘西化,不过是时间的长短问题”[1]291。抗战时期,一些日本学者、汉奸和投降妥协分子为侵略中国寻找依据提出了“中华文明外来说”和“侵略有利健康论”等,使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一些非历史主义倾向,简单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理解为阶级斗争。而到了1965年,戚本禹以其文《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号召“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无产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历史”[2],将历史主义从史学研究中驱逐出去,由此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认识前提下出现了“影射史学”等“文革史学”的研究范式,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重要手段。他们极力诋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党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污蔑为“黑线专政”,使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成灾。
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趁机掀起波澜,最初以“非毛化”舆论攻击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否定毛泽东领导时期党的历史,以抹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其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配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造成了思想的混乱。21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名歪曲、颠覆历史,以“娱乐化”形式戏说、恶搞历史人物,并借助网络技术加速渗透传播。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样态,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3]113。鉴于此,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指出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泛起的意识形态动因
(一)外部压力源强大:国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长期推进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资产阶级抵制、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需要,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日益泛滥的外部原因。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企图于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是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内容。“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对外战略,主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此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内部发生演变,最终实现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施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思想武器在苏联落地,引发了苏联国内的思想和政治动乱,最终使其解体。由此,西方国家从苏联解体的实践中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灭人之国”的价值,坚信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必将像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崩溃”[4]142,因此,西方国家将矛头转向社会主义中国,积极向中国输送“意识形态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断,希望以思想输送实现“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目的。新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又迅速凭借其在政治资源和互联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多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依托这股浪潮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愈加肆虐、恣意地传播并扩散,逐渐侵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二)内生思想力不足: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和解释存在问题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在我国传播,不仅在于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而且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解释的不足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其一,苏东剧变带来的社会主义低潮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持续存在噪音杂音,这种现象蔓延到国内出现了一种“信仰动摇和缺失”的社会病。其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也扩大了资本追逐利润的自由。然而,市场经济的逐利原则使人们以实现物质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也开始传播,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背离的问题。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未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一些问题难以作出确切的回答,历史虚无主义正好不失时机地利用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与落差,通过诟病党史国史和“重新评价”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大肆宣扬“社会主义误入歧途论”,以此质疑、怀疑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要素及其本质
一般而言,意识形态包括“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个层面的要素,经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实现其功能。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经历了从“认知——解释”层面到“目标——策略”层面而至“价值——信仰”层面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使其意识形态本质暴露无遗。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要素
其一,认知——解释层面是意识形态最基础的层次,主要说明“是什么”的问题,即解释说明具体的社会制度、体制和政策等。历史虚无主义在认识论上操持着主观主义的认知思维,将社会历史运动视为在人的意志和愿望下具有主观性和偶然性的事件集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118-119。历史虚无主义者由此抓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历史的关系大做文章,认为对历史的认识始终无法消解其中的主体性意蕴,并不断以此否认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由此,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主观主义的指导下认识历史,罔顾历史事实,认为历史事实不过是历史学家主观杜撰的结果,从而任意构图、解读甚至重估历史,使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
其二,价值——信仰层面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表明具体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和目标等,为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中存在着一种假定为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即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和价值观是普世正确的,认为中国也必须朝着同一方向实现西方模式的现代化。质言之,历史虚无主义赞美宣扬那些符合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而否定与之相逆的历史,这种宣扬与否定并存的认知导向是“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实际上是价值观的分歧和利益诉求的对抗,以此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更深层次而言,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重点实现“三个否定”,即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目的。
其三,目标——策略层面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意识形态理念和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使民众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追求。历史虚无主义集中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史,并对其中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问题等进行别有用心的歪曲和否定。具体而言,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实用主义”为导向选择性地研究历史,以“主观主义”为手段预设不证自明的“结论”指导历史研究,并将推导出所谓的“正确结论”定义为客观历史。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以“娱乐”为旨趣建构隐形传播框架,即以“娱乐化”方式竭尽所能地解构、戏说甚至恶搞历史,使真正的历史变得模糊。历史虚无主义表面上歪曲否定中国社会革命、建设、改革史,而其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唱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阶层性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必然处于斗争状态,并且这种斗争是长期而复杂的,有时甚至十分尖锐。从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来看,必须首先占领一国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层面,但由于在“价值——信仰”层面进行意识形态侵略扩张的任务比较艰巨,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受到目标意识形态的阻止与抵抗,因而迅速转换战略,绕过“价值——信仰”层面的“侵入”壁垒,转而从“认知——解释”层面直接进入“目标——策略”层面,运用具体的策略和手段顺利地进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传播是遵循着这一逻辑,以此实现西方敌对势力将社会主义中国拉入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图谋。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被西方敌对势力用于将资本主义“范式化”为“普适模式”,并不断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灌输和渗透,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基本遵循着从一种政治思潮成为具体的政策实践,最终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路径。反观现实,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化”主要是攻击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改革史,不断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展开论争。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以近乎完备的思想体系建构了一个“虚无历史——否定现实——重构未来”的逻辑框架,寄希望于拆解中国各个阶段的历史根基,架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基础,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质疑其选择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际是“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即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所在。
四、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化”带来的实践危害
(一)解构主流价值信仰,陷入“塔西佗陷阱”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采取“反思历史”“重评历史”等手段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党史国史,无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成绩,搜集罗列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并将其无限放大,同时诋毁抹黑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并为反面人物“翻案”,宣扬并渗透“自由”和“人权”等资本主义价值观,引导中国民众怀疑并质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成就,使党和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由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破并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除此之外,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技术“碎片化”地传播其精心打造的历史观点和结论,移植并渗透西方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蕴含着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和话语博弈,使人们在政治行为、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的价值选择上陷入迷茫,由此削弱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迫使大众在“塔西佗陷阱”中越陷越深,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是力图吞噬掉我们的历史信仰和文化积淀,打破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国人推到一个缺乏历史信仰的危险境地。
(二)动摇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先进性
近年来出现的各种与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的重大事件,无不指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其一是针对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主要集中于对毛泽东历史功过的评价,竭尽全力夸大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事件上的失误,以此对抗并消解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功绩。对此,邓小平曾言“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6]298,极易造成思想混乱并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此外,历史虚无主义更多的是戏说、恶搞英雄人物,同时重评并美化一些反面人物,历史虚无主义以这种“一反一正”的颠覆手法,歪曲丑化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抽空党和国家的历史根基,使真正的历史事实变得轻佻模糊。其二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事实只作价值判断不作事实判断,如故意制造“中共抗日只击毙日军851人”的谣言,散布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谬论,这些言论屡屡攻击中国共产党,怀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历史。其三是针对我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以谎言和谬论抨击业已形成的历史观和科学认知,甚至接过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反诬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总体而言,历史虚无主义诋毁党的领袖、抹黑英雄人物并歪曲颠覆一些历史问题,混淆人们的历史认知,唱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现行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合理合法性。
(三)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世界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化,不同文明、文化之间有了更多互流互通的机会,同时也使大量错误思想纷纷涌入国内,多重冲击并威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渗透与反渗透、歪曲与反歪曲、“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交织缠绕在一起。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战略手段,表面上以虚假的学术研究形式反思考究历史,实则是以“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态度解构客观存在的历史,以捕风捉影、子虚乌有的故事反叛历史传统,贩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私货”,其实践危害不可小觑。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中蕴含的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更使一些别有用心者和网络“大V”趋之若鹜。他们往往利用网络新媒体抓住社会热点事件和典型人物大做文章,以调侃戏谑英雄人物为乐趣,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刘胡兰和雷锋等无一免受其害。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段子”“小故事”逐渐积聚起来形成累积效应,并借助网络传播重点渲染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意在裹挟民意营造舆论氛围,散播错误的历史观念和言论,大大提高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力和侵蚀性,从而逐步消解并边缘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五、坚定并创新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批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我国思想界时隐时现,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7]15。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严肃批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成潮,即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举措,更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坚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首先需要唤起并坚定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重点关注其中的“价值——信仰”层面,这是意识形态中带有方向性的内容,建构能够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主体认同的信念体系,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历史虚无主义以“史”立论,在“娱乐为王”的旨趣下包装历史人物和史实,这种虚假娱乐性使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显得扑朔迷离。因而,必须针锋相对地学习并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到唯物史观不是用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的公式,而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8],掌握历史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并审视历史过程,以便清楚地认识革命史党史国史的基本史实,警惕“虚假历史认知”背后的政治图谋,从而重点把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此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
意识形态必然要用来指导实践,并且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彰显其理论本身的魅力和感召力,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同。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还必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及其具体内容,即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理论形式和具体内容真正做到接地气式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理解释现实中不断出现的新的实践问题,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如近两年来,《马克思是个九零后》rap歌曲、《神会马克思》视频和《马克思靠谱》一书等都是以通俗而不失底线的叙述话语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在新世纪新时代第一次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与新生代深情相遇,亦即创新利用大众文化的形式引导人们的学习兴趣,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吸引人们主动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缩小并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空间,逐渐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参考文献:
[1] 邱志华.陈序经学术论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戚本禹.为革命而研究历史[J].历史研究,1965,(6).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黄仁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实质、危害与抵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7,(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