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体系, 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一、 客观环境条件(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 1、 政治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从 17 世纪 40 年代到 19 世纪上半叶, 英美法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民主原则是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 民主制度的核心是议会。 1640-1688年英国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1789-1794 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制, 18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 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 新的时代, 新的政治力量崛起。(产生的基本物质前提, 为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发展搭建舞台) 2、 经济上,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发生在欧美的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 纺织机械的发明和革新的工作机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的动力革命、机械制造业), 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从手工工场推进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同时造就了 现代两大阶级, 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引发了 整个世界体制的动荡和变革。 生产和消费具有世界性, 各民族间的交往和依赖日益加强, 社会历史由民族历史变为世界历史。 (经济巨大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为产生提供客观依据, 在此基础上展开) 3、 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1825 年英国第一次爆发之后相继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不下生产力的发展。 4、 阶级斗争新的特点。 工人的组织性觉悟性战斗性大大增强。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 1831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 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1844 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已经到达新的阶段, 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但也说明有一定自发性, 需要理论的知道。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的巨大发展, 对于确立人的个体意识, 民主意识和平等自由观念以及较早认识资本主义弊端, 产生人类解放思想, 奠定客观环境基础。
二、 人类思想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吸收超越 以人本为核心理念的各种思潮直接作用, 指导人的理念的形成。 (一) 人类优秀政治文化的历史沉淀(从古代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寻求社会主义的渊源) 多方面的, 丰富的, 但从社会主义所继承发扬的角度说, 社会平等的要求、 财产公有的主张和民主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设计的理想社会。 1、 社会平等。 阶级社会最大特点之一是不平等, 许多思想家所处时代、 代表阶级或阶层、所处社会地位不同, 理想社会也不同, (大同世界或太平世界、 乌托邦、 理想国、 太阳城) 但有一点共同就是没有剥削压迫, 人人平等。 最早设计的是希伯来的如阿莫斯等六位先知者。古希腊也有许多论证主张。 这里只略述思想, 而不涉及每位阐述者因其自身的特点所赋予社会平等的特定内涵。 2、 财产公有。 实现社会平等经济上的保证。 古希腊的被称为平等者公社之父的吕库古,柏拉图的理想国, 各种宗教的基本主张, 但侧重于生活资料的财产公有。 3、 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平等的政治保证。 古希腊民主政治和政体, 选举共同参与等为社会主义提供养料。 (二)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对旧的社会制度和愚弄人民的宗教的批判精神) 1、 宗教改革。 15、 16 世纪的西欧封建的黑暗的中世纪, 1517 德国的马丁路德等的主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