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知乎的帖子,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今天看到这个问题的许多答案,对大部分回答,说实话我是不同意的。提问过去很久了,但或许会有后来人有同样的困惑。学社会学将近十年了,我大概花了两三年时间才真正入门。回头看看,也没有什么难的,只是想当然的误解太深,崇拜经典的习气太重,误人子弟的建议太多,真正建立起社会学的思维方法,还是到了有名师亲炙之后。没有什么经验可谈,说说教训。
上面的回答很多同仁列出了许多书单,这些书都很经典。前面的回答提到的书,绝大多数我本科时都读过。波普诺、巴比的书是教材,《街角社会》、《自杀论》是基础课程的必读书,后来又沉迷过各种理论著作,也认真地学了很多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但是说实话,读过的书、学过的技术我很快就忘记了,却仍然不知道社会学到底是什么。现在回过头来看,试图通过列出一个书单,照着读完就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社会学入门的正途。
同属社会科学,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经济学有很大差别。这门学科高度分散,每个分支都有着专门的知识,隔行如隔山。概论性的教科书,主要用以给完全不了解社会学的本科新生一个基本的印象。不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一切的基础(我的理解是这样)。对于有一定社会经历、对社会学主动产生兴趣的人来说,适当了解固然应该,想以此了解这门学科的门道,则远远不够。另外,社会学强调经验感。很多聪明的本科生,因为苦苦找不到系统的学习方法,沉溺于从韦伯到布迪厄乃至埃利亚斯鲍德里亚的所谓社会理论,以玄论玄,尤其令人痛心。
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同学,我相信首先是出于对周围社会的好奇。我觉得要进入社会学的大殿,就要利用好这种好奇心。总结起来说,我觉得是做好两件事:学会提出一个问题、学会推进这个问题;理解社会学是要“以小见大”,发现“意外后果”(学术术语里叫做潜功能或“unintended consequence”)。请记住:书斋与田野之间的来回反复,是社会学家的基本工作状态,也是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基本模式是:发现一个问题——通过阅读,在既有理论中定位问题——寻找既有解释——回到现实,收集更多的证据——对比自己的经验发现与既有解释——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直到(1)完全解答了最初的问题,或者(2)发现既有理论无法解释这一问题,需要对其加以修正补充。
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身边发现puzzle,也即与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相违背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本科的时候,大学外面有很多外地人抱着出生不久的小孩子,招呼路人办假证。(这么一说暴露了答主的本科,圈子太小我匿了)这个事情就有许多凭常识无法解释的地方。比如这些外地人多是30-40岁的女性,为什么手上要抱着孩子,他们在那里这么多年为什么政府不来取缔,等等。我上面说的都是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问题的第一个层面,即事实层面,所谓“经验问题”。经验问题当然非常重要,不符合事实到问题就成为了伪问题。比如我前面问的“为什么政府不来取缔”,有可能是伪问题,因为政府可能天天来查,只是无法根除。社会学发展出了一整套技术,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收集和理解事实。这方面前面的回答已经说得很多了,这个需要多次的操作才能完全明白。
但对于初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将经验问题上升到更抽象的层次。社会学不仅仅是描述社会的学科,更是解释社会的学科。推进问题有好几个层次。首先是对事实更深入的考察,比如在我的例子中,这些外地人相互是不是老乡?他们是孩子的母亲还是专门照看孩子的人?是长期工作还是临时工作?他们是不是跟随务工的丈夫来京,却不能找到工作?大学围墙下这个区域归哪个部门管,大学、城管还是街道?这一步技巧性很强,提问质量的高低与研究者的能力相关。一般长期浸淫于某个问题,熟悉社会事实和他人研究的,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例子中的问题很可能是低质量的问题)。第二步,这些经验问题中可以抽象出一些理论问题,比如说“外地务工人员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同乡中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不同作用”(劳动社会学)、“基层政府中的条块矛盾”(政治社会学或组织社会学)。有了这样的意识,再去有针对性地看一些书,比如社会学研究甚多的“强关系弱关系”、组织的层级对抗等等。如果发现的现象能够启发出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就甚至称得上登堂入室了。能从校门卖假证的现象看到基层政府的矛盾,就是“以小见大”;这个现象的出现居然与几十年前的“单位制”有关,就是“意外后果”。以小见大、推进问题,而不是囿于经验,就事论事,这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积累和阅读经历有很大关系,矫枉也不必过正。但在社会学中,阅读绝不是起先导作用的,也绝不会是最终的目的。没有任何一本书是社会学入门非读不可的,而知乎上没有人提到的某本书,则有可能是你所决不能绕开的书,有可能成为你理解这个学科至关重要的那本书。另外,比之阅读以《社会学概论》为题的书,或许阅读《社会学研究方法》会更实用。前面说,社会学是高度分散的学科,但其方法却是相对统一的。学好方法未必能成为好的社会学人,但没学好方法是必然不能的。
总结一句:想要入门社会学,应该从思考实际问题入手,而不要耽于先贤开列的所谓入门书单。
===========
16.12.4修改。平时不上知乎,写完几个月忽然想起这个回答。上来看了看,补充了一些没写清楚的地方。感谢评论的kind words。我也无所谓多少人赞同,希望能帮到想要了解我们学科的人。
============
17.2.18修改。
a. 增加了书斋与现实来回反复的部分,便于理解阅读在社会学中的作用,我绝不是说社会学不需要阅读,相反,社会学需要比大多数社会科学更大的阅读量。
b. 厘清多数回答中的两个误解:
(1)将社会学理解成社会理论的人实在太多了。“社会理论”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倾向于从19世纪的若干理论传统出发对(主要是)“现代性问题”做出诠释和理解,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是相对较弱的。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关系,并不是通常理解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是相对平行的分支学科的关系。阅读社会理论不利于入门者,因为抽象层次比较高,没有相当的社会学训练难以理解其真意,无非是学几个时髦概念吹牛,对欣赏和培养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无甚益处。
(2)将各领域“名著”通读一遍,是最不“系统”的训练方法。不要将社会学理解成纯粹的人文学科,乃至将“读经”的思维带到社会学来。社会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它的意义在于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若干概念理论,在看似无关联的事实之间建立联系,便于人们理解塑造社会现实的结构和机制。
=======倚老卖老之一=========
最近我知道了知乎上回答“入门类”的问题,都是开书单。社会学入门根本就不是在书房里读读读读就可以的啊,要我怎么说才能明白呢孩子们……
=======倚老卖老之二=========
另外,知乎上所谓开书单,多半是看了相关的十几二十本书,选出自己觉得不错的五六本。书单不是这么开的……对学脉的内在逻辑和对文献的全面掌握是基本要求。没有说明书单涉及的不同主题及其内在关联,没有对每一本书的重点做出标注,这样的“开书单”(请读作“报菜名”)都是耍流氓啊孩子们……
这个回答半年来我两次修改。感想是,如我所说,没有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好奇心,空谈如何入门,确实是不易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