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6月7日。2023年全国高考就要拉开帷幕了,1291万考生即将奔赴考场,书写各自的青春答卷。从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开始至今,高考已走过几十年的岁月,但它仍然是不同时代人们的青春记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特殊”的高考年份,成为了人们难以磨灭的记忆。
高考为什么是6月7日
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高考,除去1983年,每年的高考时间都固定为7月7日到9日。但实施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从2003年开始,提前到了6月。
为什么要把高考提前到6月?其实早在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日、8日和9日。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都有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
教育部对此进行了10多年的论证,曾请中国气象局协助提供了5年内特定时段全国各省(区、市)气温、降水、洪涝灾害、台风的分布及对比情况资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讨论通过了《关于高考时间调整方案》,将高考提前到6月。
高考怎么诞生的
据了解,19世纪的英国是实行文官制度最早的国家,早在1854年,英国就提出了公务员考试测评制度,文官考试制度在西方历经了探索、演变,为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根据史料记载,英国实施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学习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当时,英国国内出现了一股特殊的论调,一群曾经任职于东印度公司以及有过在中国工作经历的法官、军人、政客甚至商人,极力向英国政府推荐一种来自中国的古老制度——考试。
英国人将这种制度称之为“文官考试”制度,像极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这些人之所以极力推荐,是因为当时英国还在实行落后的“推荐”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我国隋唐之前,以出身门第推荐人才的方式,也就是说只有贵族、官宦子弟才能得到被重用的机会,普通人即便再有才华也很难出头。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资料图片
对于英国这次考试制度的改革,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被称为和火药与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重要。而在1836年,曾任英国驻华总领事的弗朗西斯戴维斯曾这样表述道:“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由此可见,作为英国文官考试改革先行者的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无疑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是由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创立,设立分科考试,让出身寒门的子弟也能通过考试做官,打破了关陇世家纵横政治的局面,是朝廷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方式。当时的科举制度虽然不够科学与完善,但是却为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科举制度也是之后高考的雏形。曾经,高考毕业的人基本都会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和各地的政府机关。那时候的高考,虽说有万人争抢过独木桥的感觉,但它确实是给了无数寒门学子一条“通天之路”。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新华社发)
1952年8月15、16、17日,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开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全国共有约7万人走进了考场,高考制度就此确立。当时参加考试的考生需要进行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历史地理、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语(俄语、英语)全部8个科目的考试,而且录取名单全部会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号外”上,一方面是便于考生查询,另一方面是延续中国古代“金榜题名”之意。
只是,由于历史原因,当年的高考非常难。所谓的“难”并不是题目难度大,而是相对于当时全国普遍的年轻人来说,要求实在太高了。因为当时高考没有文理之分,8个科目每个人都要考,而且自1904年7月4日清廷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之后,类似的考试就没再举办过,加上当时朝鲜战争还没有结束,全国有很多人几乎是文盲,有机会学全这8科的人非常的少,所以当时能考上大学的,几乎都是顶尖人才。
1977年高考改变千万人命运
高考制度一直持续到196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当时大量知识青年下乡,高考也就此中断。
1977年8月4日到8日,邓小平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者会议,邀请了33位代表参加。在会上,无论是科研领域还是高校都对年轻人才表达了急切的渴望。
八月六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期间,当时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曾面谏邓小平,首倡恢复高考,这一观点得到了邓小平的同意。
此次会议上,邓小平做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10月21号,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恢复高考为那些渴望知识,心怀希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足以影响一生的求学机会。他们在无数个寒冷的夜晚,点上一盏煤油灯,刻苦读书。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通知一出,全国各地就如同刮起了一阵狂风暴雨,各个地方的人们都在热烈讨论恢复高考的话题。还有很多曾经错过高考的有志青年落下了感动的泪水。随后,上千万年轻人到处在寻找借阅高中教科书,昼夜不停地疯狂补习功课。无论怎么说,对于他们来说这都将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1977年,全国有570余万人参加了这次高考,考试分成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最终高校录取近28万人,这一次高考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197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
197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1977年的高考试题在今天考生看来很简单,甚至大部分只有初中水平。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毕竟高考中断10年,绝大多数考生的基础很薄弱,因此也就理解了当年的试题难度了。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除署名外,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