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杨胜群
进入新时代是基于客观事实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判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工作,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杨胜群: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关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论断,精辟概括并科学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判断。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新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之所以能实现这一伟大飞跃,归根到底是因为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揭开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变与不变是谋划未来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杨胜群:这一判断,是习近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情的变与不变?
杨胜群:新时代蕴含着深刻的“变”与“不变”。“变”,是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变”,指的是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是我们谋划未来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一判断,要求我们一方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的根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记者: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杨胜群:习近平同志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作了新的谋篇布局,提出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事业,犹如一部鸿篇巨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笔书写。
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引领全篇。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的根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而且这个主题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用铁的肩膀切实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担当起来,切实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起来,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当前,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要敢于碰硬,攻坚克难,将改革进行到底;扶贫脱贫到了攻坚阶段,要直面困难,敢于啃硬骨头,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为党分忧、为民尽责,在全党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的新风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