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伟云,1982年生,台湾高雄人。2013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2013-2016年在台湾政治大学历史与思想数位人文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职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任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副教授。目前兼为《东亚观念史集刊》(THCI Core)执行编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与中华书局联合主办《数字人文》季刊编辑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数字人文研究》期刊编辑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侧重报刊传播、视觉图像、概念话语、数字人文等研究领域。主要著有专书《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1895-1915)》(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15年),并于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刊物与丛书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研究计划方面,目前主持 “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道”的概念的转型与变迁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19年3月-2021年12月),参与“《全唐诗》边塞诗中景观认知的数字化信息挖掘和平台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年1月-2023年 12月)。联络信箱:brianchiu@nju.edu.cn
主要论文发表:
1. 邱伟云、郑文惠:〈走向新世界: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页88-106。(CSSCI)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21年第2期转载。
2. 邱伟云:〈天道、公道、人道:数码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道”的 概念转型与变迁研究〉,《新亚学报》(香港)第37卷(2020年8月),页427-508。
3. 邱伟云:〈中国近代天道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 基于数位人文视野〉,《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北),2020年第2期,页31-68。
4. 邱伟云、严程:〈心寄乐园,凝望人间:中唐诗空间方位的数字人文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8期,页161-171。(CSSCI)
5. 邱伟云:〈我国台湾数字人文研究进程(2009—2017)〉,《图书馆论坛》2020年第7期,页9-19。(CSSCI)
6. 邱伟云:〈论数字人文研究中可视化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以数字概念史研究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2期,页23-29。(CSSCI)
7. 邱伟云、刘昭麟:〈城市知名度网络的数字人文研究——以《人民日报》(1946-2016)中深圳主题报道为例〉,收于刘石、孙茂松、顾青主编:《数字人文:创刊号》(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1月),页76-108。
8. 邱伟云:〈中国传统中的“罪过”观念研究:以《尚书》为中心〉,收入曾振宇编:《曾子学刊(第二辑)》(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页76-88。
9. 邱伟云:〈词汇、概念、话语: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美”之观念的建构与再现〉,收入周宪主编:《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第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页182-223。
10. 郑文惠、邱伟云:〈数位人文视野下近代中国“新/旧”话语的 交锋与激辩〉,《清华中文学报》(新竹)2019年第22期,第173-246页。(CSSCI)
11. 邱伟云:〈判别数字人文的两个准则〉,《澳门理工学报》2019年第4期,第137-139页。《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9年第4期转载。
12. 邱伟云:〈验证、修正、创新:数字史学方法的三重功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第87-90页。(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8期转载。
13. 金观涛、刘青峰、邱伟云:〈中国现代主权观念形成的数位人文研究〉,《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2019年第172期,第49-67页。
14. 邱伟云、金观涛、刘青峰、刘昭麟:〈中国近代平等观念形成之数字人文研究:以报刊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33页。(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1期转摘,第108-109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9年第1期转载。
15. 邱伟云、梁颖谊、许翰笙:〈数位人文视野下的历史分期法:以《人民日报》(1946-2016)中深圳主题报导为例〉,《图资与档案学刊》(台北) 第10卷第1期(2018年6月),页22-43。DOI: 10.6575/JILA.201806_(92).0002。
16. 邱伟云:〈观念、语言、权力:中国近代平等概念譬喻的政治再现〉,《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第14 期(2018年6月),页45-84。
17. 邱伟云、金观涛、刘青峰、刘昭麟、黄植琨:〈数位人文视野下的儒学研究〉,收入郭齐勇主编:《当代新儒家与当代中国和世界》(贵阳:孔学堂书局有限公司,2017年9月),页96-113,ISBN:978-7-80770-081-4。
18. Wei-Yun Chiu, Wen-Huei Cheng. "New Citiz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a. Concepts and Contexts in East Asia N0.5(2016.12), pp.121-151.
19. Wen-Huei Cheng, Wei-Yun Chiu. “From Concept to Concept Clustering: The 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Concepts of “Nation” and “Education”in Xin Min Cong Bao”. Concepts and Contexts in East Asia N0.5(2016.12), pp.5-54.
20. 金观涛、邱伟云、梁颖谊、陈柏聿、沈锰坤、刘青峰:〈观念群变化的数位人文研究— 以《新青年》为例〉,收于项洁主编:《数位人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12月),页427-463。ISBN: 978-986-350-198-5。
21. 郑文惠、邱伟云、刘昭麟、林书佑:〈概念关系的数位人文研究— 以《新青年》中的“世界”观念为考察核心〉,收于项洁主编:《数位人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12月),页57-101。ISBN: 978-986-350-198-5。
22. 郑文惠、刘昭麟、邱伟云、许筑婷:〈情感现象学与色彩政治学—中唐诗歌白色抒情系谱的数位人文研究〉,收于项洁主编:《数位人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12月),页207-257。ISBN: 978-986-350-198-5。
23. 金观涛、刘青峰、邱伟云:〈《新青年》的数位人文研究〉,收于思想史编委会编著:《思想史 5》(台北:联经,2016年9月),页283-309,。
24. 郑文惠、邱伟云:〈从“概念”到“概念群”:《新民丛报》中“国家”与“教育”观念的互动与形塑〉,《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第10期(2016年6月),页37-102。
25. 邱伟云:〈历史真实的追寻者─金观涛与刘青峰教授的学思历程〉,《国文天地》(台北)第356期(2015年1月),页107-114。
26. 邱伟云:《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1895-191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5年9月)。ISBN: 9789571722245。
27. 邱伟云:〈游戏神通、禅定洗心、魔考圣化:论佛教经典中的“静室”空间意识〉,《逢甲人文社会学报》(台中)第29期(2014年12月),页41-64。
28. 金观涛、邱伟云、刘昭麟:〈“共现”词频分析及其运用-以“华人”观念起源为例〉,收入项洁等主编:《数位人文要义:寻找类型与轨迹》(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11月),页141-170。ISBN:978-986-03-4236-9。
29. 刘昭麟、金观涛、刘青峰、邱伟云、姚育松:〈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于中文史学文献分析之初步应用〉,收入项洁等主编:《数位人文要义:寻找类型与轨迹》(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11月),页61‒82。 ISBN:978-986-03-4236-9。
30. 邱伟云:〈关键词丛与文本意义挖掘的尝试:以《清季外交史料》为例〉,收入项洁等主编:《数位人文在历史学研究的应用》(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页159-188。ISBN:978-986-03-0163-2。
31. 邱伟云:〈中国:观念类型之认同形成与重构现象 〉,《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第1期(2011年11月),页301-326。
32. Chao-Lin Liu(刘昭麟), Guantao Jin(金观涛), Qingfeng Liu(刘青峰), Wei-Yun Chiu(邱伟云), and Yih-Soong Yu(姚育松). Some chances and challenges in applying language technologies to historical studies in Chinese(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之于中文史学研究的机会与挑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16(1-2), 2011.6, pp27‒46.
33. 邱伟云:〈试论船山转化性诠释之思维模式:以船山思想与佛学思想转化为例〉,《新世纪宗教研究》(台北)第9卷第4期(2011年6月),页29-60。
34. 邱伟云:〈记忆、身体、空间:论丁云鹏《三教图》之文化意涵〉,《新世纪宗教研究》(台北)第9卷第2期(2010年12月),页31-58。
35. 邱伟云:〈身体、权力、记忆—观看文昌信仰系统之文化展演与社会意义〉,《新世纪宗教研究》(台北)第7卷第3期(2009年3月),页153-19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