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创立此公众号是为了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以期交流进步。但是由于一些限制,并不能很好地获得交流的机会。故而此公众号将改为任何朋友都可以投稿的公众号,可以选择无偿投稿,如果需要稿费,可具体商量,在可承受范围内予以经济报酬。
公众号改为“思想鸣镝”,鸣镝,即响箭,象征着发声、象征着新思想,象征着进步。希望朋友们可以积极投稿。
第一篇文章是一位同志对近期网络哲学界出现的一些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进行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他的敌人也得不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日丹诺夫体系为什么是反动的》一文的批判,揭露未派哲棍扛着马克思主义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本质,并为被他们贬为“日丹诺夫体系”的马列主义哲学理论正名。以下是对此文的具体批判。
文章开头就犯了一个令人难绷的错误,“斯大林同志基本上没有史观专著”,斯大林本人深度参与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材》不是史观专著吗?退一步讲,《论列宁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这些斯大林的经典著作,难道不反应斯大林本人的历史观和哲学观吗?能说出斯大林同志基本上没有史观专著这种话,反应了未派哲棍对他们批判对象极度的不了解,也为下文一系列荒谬绝伦的论断和表述埋下了伏笔。
唯物主义如果不认同物质是世界本源,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物质起决定性作用,那还叫唯物主义吗?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必然是物质决定论的,或者说持“物质第一性”观点的,不然就称不上唯物主义,不管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一个抽象的集合,而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2.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以发展联系的方式认识世界,旧唯物主义否定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以静止孤立的方式认识世界。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人的认识不仅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是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于一起的,人通过实践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这种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认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摄影、反映”,是机械的复制,也没有与社会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种哲学体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单强调两者间的联系,而忽视区别,且把联系看作是一种倒退,岂不荒谬?
其次,把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装进“日丹诺夫”体系内也是极其可笑的做法。只要简单地了解一下日丹诺夫本人的生卒和履历便一目了然。日丹诺夫是1896年生人,恩格斯1895年就去世了,列宁1901年写《怎么办》的时候,日丹诺夫才五岁,苏联1932年以斯大林主义为指导完成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日丹诺夫还只是个小小的边疆省委书记,并不把控全国的意识形态工作。要么日丹诺夫本人有时间穿越大法,能穿越回去指导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要么未派哲棍把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捆绑起来然后扣上“日丹诺夫”体系的做法就是在瞎胡闹。
恩格斯和列宁在这里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而已,怎么就是还原论了呢?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从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原子是物质,但是物质本身不是原子。换句话说,物质的具体形态不等于物质本身,两者之间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
物质(世界)本身是实践的对象,这没错,但物质这个概念确实是思维抽象出来的。物质这个概念不能独立于思维之外,但是物质本身是独立于思维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同时也是世界的本源和意识的起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所说的这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是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但是并没有否定世界的客体性,也没有否定物质具有直观的形式(还是上面说的问题,原子不是物质本身,但原子当然也是物质)。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人的主体性与物质世界的客体性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后者而没有前者,那就成了旧唯物主义,甚至会导向宿命论,而只有前者却没有后者,那就成了唯心主义,有可能还会导向实用主义。在历史实践中,这些未派哲棍所鼓吹的“实践唯物主义”最终就导向了实用主义和唯心主义。
正如某电视剧里的台词所说的那样:“领导说是什么主义,那就是什么主义!”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精神认识自然(反过来说自然必须要经过意识的中介而得以认识),自然由物质构成,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而发生改变,但是人可以能动地通过实践改造自然。这说白了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吗?物质世界能被人认识,能由人的实践而改变并没有否定“物质统一性规律”啊,换句话说,并没有否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啊。
辩证法三大规律不仅没有撇开人的因素,而且还阐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以量变质变规律为例,量变质变不仅在人类社会存在,(比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不断变化,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基本矛盾也不断的尖锐化,最终爆发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比如化学试剂中个别成分的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则发生颜色和性质的改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实际运用了三大规律,比如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用的垃圾是卖不出去的,生产这些垃圾的劳动是白费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如果一件产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那就是一件普通的物品而已,算不上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要获得价值,他又必须要把使用价值以商品交换的方式让渡出去,这就表现出了一种相互排斥。其次,马克思坚持人是主体,反对资本对人的异化,这没错。但另外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受客观的物质条件制约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如此说道:“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再次强调,人的主体性不能否定物质世界的客体性,两者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缺一不可。从政治上来说,三大规律是马实际运用,也是恩列斯毛总结、继承、发展的,把三大规律斥为“不合辩证唯物主义”反映了这些未派哲棍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呢?我想同志们只要把此文与这些人之前对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和实践路线的全盘否定(见《造保都别急——为未明子说几句话》)联系起来看,便清晰明了了。
这里的批评倒是有些道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不能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完全一一对应。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分子持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他们却是资产阶级和一小撮工人贵族的阶级利益代表。空想社会主义者持历史唯心论的观点,但他们却同情无产阶级的遭遇,并且激烈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这样的不一致,个人认为是社会意识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一种表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必然性指的是规律所发挥的作用。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必然会不断的出现危机,形成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马克思本人在《共产党宣言》里也讲客观规律产生的必然性,即著名的“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我倒想问问未派哲棍们了,难道共产党宣言也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庸俗化?
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是建立在对现存的生产关系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以及从中总结出的规律之上的,并不是基督教式的、空穴来风的“末日预言”。马克思主义讲的必然性也不是某种基督教弥赛亚主义的历史终极图景,而是对人类未来的一个发展阶段的科学预测。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但共产主义也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共产主义也会产生发展最终走向灭亡,并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取代。矛盾是普遍的,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在,矛盾对立面的斗争会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万年以后还有左中右”,“共产主义实现了还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必须受客观历史条件和历史规律的制约。还是上面说的那个道理,人的主体性并不能否定物质世界的客体性。
未派哲棍和他们的偶像未圣一样,哲学黑话学了一堆,却连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常识都没有,未圣说什么“商业资本没有剥削”,这帮未派哲棍说什么“劳动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这样说过,“劳动的价值,和土地的价值一样是幻想的表现辞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品的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如果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么它的价值该怎样决定呢?这只好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10 小时劳动的价值等于 10 小时劳动,这是一种毫无内容的同义反复。连这点政治经济学的常识都不懂,还好意思出来胡诌什么“剩余价值理论与劳动异化理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
其次,所谓“对资本主义否定的不完全性”这也是一个很荒谬的提法,社会主义本来就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最根本的来说,就是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保留并且发扬光大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另外一方面来说,社会主义本来也就要不可能完全否定资本主义,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必然在各个方面保留资本主义社会的残余,也就是资产阶级法权,而这些资产阶级法权,必须要到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完全消灭。
再进一步讲,你们这些未派哲棍又怎么好意思说人家日丹诺夫对资本主义否定不完全呢?你们连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都要否定,连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都要拥护,你们不是对资本主义否定不完全,你们是完全不否定资本主义!最后,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讲,日丹诺夫哲学大行其道的时期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时期,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巨大成就,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能与资本主义分庭抗衡的时期,反倒是你们这些未派哲棍所鼓吹的“实践本体论”盛行的80/90年代,国际共运在世界范围内走向低潮,西风压倒东风,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我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有脸说日丹诺夫哲学是对资本主义的投降的。
既然你们说毛也是日丹诺夫体系中的一员,也没有脱离日丹诺夫体系(见《造保》一文),那毛主席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创造的出来”又要如何解释呢?能不能说这也是不承认运动所需要的主体性呢?斯大林同志说“当布尔什维克保持同广大群众的联系时,他们是不可战胜的,这可以认为是一个规律,相反地,只要布尔什维克一脱离群众和失去同群众的联系,只要一染上官僚主义的毛病,就会丧失力量变成空架子。”这又要作何解释呢?而且,但凡你们这些哲棍翻一翻过去的哲学教材也会知道,在日丹诺夫体系内“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不就是对“历史性活动的主体性化”吗?哪里来的对主体性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忽视呢?
日丹诺夫体系是怎么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重大障碍的?逻辑在哪里?没有一点论证又要如何让人信服呢?就我前文写的来看,日丹诺夫体系盛行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而是蓬勃发展的,最终的失败也是现实的政治经济斗争的结果(最关键的是对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而不是源于什么日丹诺夫体系的“毒害”
关于对资本主义的不完全否定,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早就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怎么能说是退回考茨基呢?日丹诺夫体系并没有否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怎么能说是经济主义呢?至于说权力崇拜,我觉得更是无从谈起,到底是怎么能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里看出权力崇拜的,我一时间蒙在鼓里。
第一,你们的批判完全建筑在对日丹诺夫体系本身的误解和对马克思实践文本的误读之上,是在虚空打靶,只能贻笑大方,而起不到任何实际效果。
第二,你们把恩列斯毛都装进日丹诺夫体系的框框内,然后批倒批臭的政治目的是可耻的。无非就是想借此否定恩列斯毛的革命路线,然后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理论的“再阐释”,建立一条符合你们未派哲棍立场的机会主义路线。
第三,所谓的“日丹诺夫体系”根本不是垃圾堆,是从马恩再到列斯毛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其精华远远大于糟粕。在历史上曾指导马列主义者和广大革命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哪怕是现在,其有利因素依然可以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斗争实践。
第四,马列主义者当然不会对历史进行无谓的重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列主义活的灵魂。作为马列主义者,我们应当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基本原则与本时代、本民族、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辟出一条新的实践道路,发展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第五,对于在历史上曾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日丹诺夫体系,我们还是要坚持否定之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将其全盘否定。
附录
最后,我在这里还要向同志们分享一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中苏联哲学家对当时的修正主义哲学所做的批判,以便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未派哲棍们的修正主义本质与机会主义立场。
修正主义者总是喜欢把早期马克思与后期马克思对立起来,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这是他们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惯用手段。
按照这帮人的逻辑,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人才能安稳的走在地面上,而不至于漂浮起来。
反物质世界客体性的修正主义分子一遇到现实问题就必然要碰壁。
修正主义分子连歪曲恩格斯观点的方式都一模一样,不禁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串通好的(手动滑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