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清朝的历史中,一直有这么一种宫闱秘闻:当年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此事虽然清朝官方历史是不可能承认的,但现在传言非常广,远远超过了一般野史杂闻的范畴,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事的背景和清初政坛有关,当一代雄主多尔衮去世后,新兴的满洲政权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危机,理论上皇太极长子豪格应该成为继承人,但多尔衮和其弟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共有65个牛彔,占八旗全部210个牛彔的31%,足以和豪格分庭抗礼,当时满洲政权大一统格局还没有稳固,传统的诸王分权制度还有很大惯性。
但是,多尔衮的实力也没有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所以他自己不继位,但利用豪格软弱的弱点,直接将其踢走(很巧合的是皇太极逝世,生前并未指定太子,豪格被下狱除爵,在幽禁中自杀,后来才被平反),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这就是顺治帝,当时福临年仅六岁,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
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多尔衮距帝位仅仅一步之遥,多尔衮摄政时期, 满清入关,完成了其政权扩张的最后一步。顺治帝对他的称呼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1645年)最后演变成“皇父摄政王”(1649年),多尔衮一度权势熏天。
但是,多尔衮一直都没称帝,后于1650年12月31日因病去世,仅仅38岁,顺治帝追尊多尔衮为皇帝,庙号“成宗”,全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但两个月后,顺治帝因多尔衮当年独断专行且迫害其兄豪格,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斩其头骨,又接连处罚其党羽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直到乾隆时才恢复多尔衮的睿亲王封号并“追谥曰忠,补入玉牒”,下令为他修复坟茔。
这一系列政局变幻其实没啥奇怪的,但是,为什么多尔衮没有直接称帝呢?坊间一直有说法是因为“孝庄皇太后”为了稳住多尔衮,亲自下嫁。
这件事靠不靠谱呢?先简单介绍一下孝庄,孝庄不是满洲人,她是蒙古人,因满蒙联姻,1625年嫁给大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福晋,之后她还升了顺治皇帝,孝庄是清前期著名政治家,先后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君主,而这其中,最危险的莫过于多尔衮时期,当时顺治年幼,多尔衮则实力雄厚,孤儿寡母难以抗衡。
然而,多尔衮没有称帝,而当皇帝的是福临,这其中孝庄灵活巧妙的手段相当关键,至于她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这最初是来自于明朝遗臣张煌言的一首诗《建夷宫词》,里面有一句: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此外,还有一些证据,比如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后来清算多尔衮的罪状有一条“又亲到皇宫内院”,孝庄死后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这都有些神秘色彩。
但是,这些证据都不实锤,首先关于张煌言的诗,这当然不是什么严谨的历史证据,而且就算是,这也只是孤证,加之张煌言本人反清态度很坚决,抹黑清朝皇室也有可能;至于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这个一方面他当时权势熏天,有时候僭越礼法很正常,加之多尔衮和孝庄当时身份特殊,有时候商量商量国家大事也有可能;至于不与皇太极合葬,孝庄的说法是“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这逻辑也很正常;至于多尔衮被称为皇父,这可能单纯是尊称,也可能是单纯的翻译问题,在蒙文敕谕中,多尔衮的封号从执政王变成合罕的父王,又变成执政的合罕的父王,由于翻译问题父王此词被错译为汉文上的皇父,而“称尊长为父”是女真人的习俗。
关于张煌言的诗到底是怎么回事,有这么一种说法:顺 治七 年正月,多尔衮逼死肃亲 王豪格,夺其福晋为妃,在《 清实录 》里有明文记载,张煌言诗作于顺治七年,是否道听途 说,张冠李戴,亦未可知。
如果纠结这个问题,有一个事情就很难解释:凭什么孝庄下嫁多尔衮,就能稳住多尔衮不让他称帝呢?难道孝庄想拉拢多尔衮,多尔衮就从了?这显然很怪异。那很多后世电视剧中的解释是:孝庄和多尔衮本来就有感情,所以是一对苦命鸳鸯,所以多尔衮不爱江山爱美人了。那孝庄和多尔衮的爱情故事,有这么回事吗?这个事情更是没有任何证据。而且,即使真的如此,是否就到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程度,这可能性属实不高,而且,孝庄本人也没有证据说她就是美人,所谓“满蒙第一美人”是后来的噱头。
所以,这件事是目前史学证据很不稳固,绝大部分史家都不认为是事实,但是同样也没有什么证据能完全推翻。至于为何现在说法这么多,那是民国时期编的一堆野史小说的缘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