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西湖龙井的历史与历代帝王的推崇(精)

西湖龙井的历史与历代帝王的推崇(精)

西湖龙井的历史与历代帝王的推崇(精)西湖龙井简介 西湖龙井是我国的第一名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号,现在统称为西湖龙井茶。西湖龙井茶的品牌有30多个,其中名气、信誉度和质量最好的应属贡牌

西湖龙井简介

西湖龙井是我国的第一名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号,现在统称为西湖龙井茶。西湖龙井茶的品牌有30多个,其中名气、信誉度和质量最好的应属“贡”牌,每年中南海要购买1000斤,贡牌也是农业部评定的龙井茶中唯一的名牌。

西湖茶龙井历史介绍_西湖龙井茶的历史_西湖茶龙井历史简介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国家质监总局于2001年实施了原产地保护政策,杭州市政府根据西湖龙井的实际产生范围划定了16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只有在这个区域之内的,才能叫“ 西湖龙井”。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就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正与优良品质的龙井茶生于砂壤土相吻合。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西湖龙井的历史概述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早期和其它普通龙井茶一起统称为龙井茶,后因产于西湖西侧的龙井茶品质优于其它龙井茶而被称为西湖龙井茶。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西湖茶龙井历史介绍_西湖茶龙井历史简介_西湖龙井茶的历史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苏轼在杭州当知州时,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认为南朝诗人谢灵在西湖是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茶树种子,如此推断,“西湖龙井”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明代,龙井茶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_西湖茶龙井历史介绍_西湖茶龙井历史简介

龙井茶挤入全国名茶行列,约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初年。目前找到最早的明确记载的万历十九年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杭州龙井茶排在第21位。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的名茶。

明代的龙井茶仅限于龙井山产。程淯的《龙井访茶记》说:“溯最初得名之地,实维狮子峰,距龙井三里之遥,所谓老龙井是也。”当时的龙井地窄,产茶不多,真品非常难得,于是周围诸山所产的茶也冒名"龙井"。甚至到了龙井村本地,村人拿出来的茶也未必是真正的龙井茶。

清代,龙井茶开始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汪孟涓在《龙井见闻录》中说:“龙井茶始见于《西湖游览志》,自后品门遂多,据志盖老龙井侧,特未详何年著称。然读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度龙井茶,元代已有矣。”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传说乾隆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科学栽培采制技术,建立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龙井声名明代起

“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查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复睹矣。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这是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第四卷《南山胜迹》中的一段记述。此时,龙井茶的名气不仅超过了唐宋时期的宝云、香林和白云茶,而且逐渐声名远播,脱颖而出。

龙井茶的出名,首先得益于明代“罢造龙团”、“叶茶上供”这个大背景。与前代相比,明代贡茶一改宋元时代上贡小龙团茶的旧制,从而导致明代朝野饮茶习惯的改变。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茶户劳役,下诏令曰:“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茶芽以进。"当时所说的“茶芽”,实际是宋元时期已经出现的“草茶”或“散茶”。毫无疑义,这种不入品号、制作简易的草茶或散茶,就是当时百姓“细民"日常饮用茶。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曾出家为僧,在寺庙饮用的就是这种草茶或散茶,他也习惯于这类清淡的茶。朱元璋此举,对于西湖茶区早已流行的“叶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西湖茶龙井历史简介_西湖茶龙井历史介绍_西湖龙井茶的历史

就全国而言,唐宋贵龙团茶。唐人首称浙江长兴的阳羡茶(即紫笋茶),宋人最重视福建建州的北苑茶。到了明代,人们最喜爱的则是江、浙、皖的叶茶了。屠隆《茶说》在“茶品”一节中列举了明代六品名茶,这就是江苏的虎丘、天池,安徽的六安,浙江的阳羡、龙井、天目。

明钱塘(今杭州)人许次纾在《茶疏》中也评述了当时的名茶:“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界,疑即古人顾清紫笋也。介于山中谓之界,罗氏隐焉故名罗。然界故有数处,今惟洞山最佳…此自一种也。若在顾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芥别矣。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与芥雁行。”依许氏所言,曾在唐代采制过贡茶的长兴顾渚,明时采制的叶茶称芥茶,为时人所尚。能与芥茶并称佳茗的有歙县的松萝茶、苏州的虎丘茶和杭州的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_西湖茶龙井历史介绍_西湖茶龙井历史简介

明时龙井茶的产地仅局限龙井一地。高濂《遵生八笺·茶泉类》云:“杭之龙泓(即龙井也),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附近假充,犹之可也。至于北山西溪,俱充龙井,即杭人识龙井茶味者亦少也,以乱真多。

冯梦桢在《快雪堂漫录》里也说到正宗龙井茶难以买到:“昨同徐茂昊至老龙井买茶,山民十数家各出茶。茂吴以次点试,皆以为腰,曰:真者甘香而不测,稍逊便为诸山赝品。得一二两以为真物,试之,果甘香若兰。而山民及寺僧,反以茂吴为非,吾亦不能置辨。伪物乱真如此! "从高濂、冯梦桢两则记述看,其时人们只以老龙井所产者才称为龙井茶,其余附近诸地所产概为赝品。

乾隆四访龙井茶

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声誉益隆。据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载,龙井茶在高宗(乾隆)时列为贡茶:“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仪如芒。渝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

西湖茶龙井历史简介_西湖龙井茶的历史_西湖茶龙井历史介绍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幸临西湖茶区。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1751),去天竺观看茶叶采制,对炒茶过程,尤其是“火功”的掌握,了解得很详细,并有诗作。清汪孟锅在《龙井见闻录》中恭录了乾隆的龙井茶诗,记云:“乾隆十六年辛未,圣驾南巡,幸天竺,览乡民采茶制焙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全诗如下: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揭览民艰晓。

第二次到西湖茶区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这次是到了云栖。汪孟梋在《龙井见闻录》中也有记:“二十二年丁丑,圣驾南巡,幸云栖,御制观采茶作歌。"全诗照录: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处。

无须回避去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勃。

嫩英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间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

这位举人出身的汪孟销编集《龙井见闻录》十卷进呈御览,并在卷首恭录茶诗,本为祈望乾隆三巡时能去龙井一游。

乾隆在第一首诗中有“西湖龙井旧擅名”之句,却未去龙井;第二次由风算岭南下,“云栖取近跋山路”,仍未去龙井,不免有点遗憾。果然,乾隆第三次南巡到杭州时,去了龙井,时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观赏了龙井的风景名胜,作了《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然后品尝了用龙井泉水冲泡的龙井茶,即兴吟就《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云: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四次到西湖茶区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他忘却不了年前尝过的龙井茶和龙井泉,正是雨前时节,复又幸临龙井,吟成《再游龙井》一首:

清畔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旗。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邦希李嫡仙。

此后乾隆第五、第六次南巡,未见再有茶诗。但据嘉庆《杭州府志》所载,乾隆曾有过两首追忆龙井茶的诗作,其一为《雨前茶》,诗云:

新芽麦粒吐柔枝,水驿无劳贡骑驰。

记得湖西龙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时。

其二是《烹龙井茶》,诗云:

我曾游西湖,寻幽至龙井。

径穿九里松,云起风算岭。

新茶满山蹊,名泉同汲绠。

芬芳溢齿颊,长忆清虚境。

塞苑夏正长,远人寄佳茗。

窗前置铛炉,松明火不猛。

徐徐蟹眼生,隐见旗枪影。

芳味千里同,但觉心神静。

西崖步晚晖,恍若武林景。

如今在龙井胡公庙前的十八棵御茶,传说是乾隆在幸临龙井时亲封的。程清《龙井访茶记》中说到:“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荷褒封焉。

如果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叶茶上供”,是为龙井茶的崛起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条件和发展机遇;那么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亲点“十八株御茶",又每年将上贡龙井茶分赐近臣,是直接把龙井茶推举为名茶之冠。此后,官宦士绅之家争相品饮龙井,使龙井茶身价大增。

上一篇: 《自然》论文:人工智能可帮助历史学家复原古代文本
下一篇: 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