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这里不止一次地做过首都,故都情结已经深深地埋入了民心。但相对于自己的历史地位,近代以后的南京显然是走了一段下坡路。作为江苏的省城,南京难免一种失落情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京的前世今生。
文 | 叶兆言,摘编自《江苏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南京是江苏省府的所在地。
全国几个闻名的古都中,无论是四大古都,还是六大古都,它始终占有一个很不错的位置。金陵帝王州,十朝都会百代兴衰,要想了解江苏,要想知道江苏的名城,南京显然是个绕不过去的地方。
定都建业:孙权为六朝繁华“奠基”
南京城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文史学家对于它的诞生,有过种种议论。一般的观点认为,应该是建于群雄争霸的战国,也就是公元前472年。
春秋时代的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
历史上的南京最初属于吴国,吴国和越国大打出手,越王勾践胜了,便命令谋臣范蠡在靠近楚国的地方,建立一个叫“越城”的城堡,作为攻打强楚的基地。结果却是打虎不成,反被老虎给撕咬了。没有多久,楚国就把越国给灭了。
楚威王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京,看这地方的地理形势险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所谓龙盘虎踞,不禁心生畏惧,为了镇住此地的帝王之气,便按照风水师的主意,在狮子山的背面埋了些黄金,这就是南京又被称为“金陵”的由来。
南京的兴盛与三国时期孙吴的建都有直接关系。在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合作为都城的并不是只有南京这一个地方。孙权没有选择父兄起兵发迹的镇江,没有选择自己在那称帝并且已定都八年的武昌。
当时的民谣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里的“建业”就是指南京,而“武昌”则是今天湖北的鄂州,与武汉三镇的武昌不是一回事。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孙权
孙权最终顺意民心选择了南京,他的这次选择为六朝繁华奠定了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
南京最容易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六朝繁华,关于这繁华究竟如何,我们只能到古人的文章里去寻找。自古以来,关于南京的文字记载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众说纷纭,琳琅满目。概括起来,绝大多数的描述都是在怀旧访古,充满了一种伤感气息。
譬如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南京当时的繁华——如果市民们一起挥袖子,扬起的灰尘可以遮天蔽日,如果大家一起擦汗,淌下来的汗水立刻可以让道路变得泥泞。文入的描述难免夸张,但不过基调都差不多,都是怀念已失去的昔日繁华。
吴宮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浏览南京的历史文献,我们所能看到的,似乎总是一个繁华都市的惨淡背影。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了歌咏这个城市的基调。这显然和南京的特殊历史分不开。
平心而论,国内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城,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
金陵王气:挟长江以觊觎天下
这个城市最适合文化人的到访,它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深厚的人文色彩,凭吊任何一个遗址,都意味着与沉重的历史对话。
以风景论,南京有山有水,足以和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媲美,然而这个城市的长处,还是在于它的历史,在于它的文化。历史上的南京曾有过一大堆名字——金陵、石城、秣陵、建业或建邺、建康、江宁、白下,蒋州、集庆、应天、上元、天京……
每个名字后面都可能有一堆故事。名字被改来改去,一定会有它的道理。能够为一个城市命名的人,自然应该是征服者。有人在这里登基做了皇帝,有人在这里亡国丢了天下,既然是改朝换代,那就先把名字改了吧。
形容金陵王气,诗人李白的两句诗最直白,“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就是说,这地方应该出皇帝。
金陵王气为那些想在南京这地方有一番作为的人,提供了一个理直气壮的借口,它的潜台词就是:老子受命于天,此地既然有了王气,那就不是我想造反、想斗胆在这称皇帝,而是天命不可违。
三国时期,孙权最后一个称帝,迟迟不敢称帝的重要原因,是觉得自己还名不正言不顺。他耐心地等待着,一直等到曹丕和刘备都称帝了,时机已绝对成熟,才颤巍巍地建立了东吴,打出了自己的帝号。
相对于中原王朝,所谓金陵王气,其实就是觊觎天下,堂而皇之地想搞分裂。在中国的大历史上,长江流域向来受制于黄河流域,听命于来自北方的中央政府号令。金陵王气的提出,大有挟长江以自重、与黄河决一高低的意思。
对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来说,金陵王气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是一个提醒、是一个警告。通常情况下,北方中央政权不太能够容忍这个所谓的王气。好在事实上,金陵王气真正对北方构成威胁的机会并不多——南京虽然被誉为十朝古都,更多的也只是维持着一种偏安的局面。
亡国之音:纸醉金迷的悲剧宿命
作为首都,南京真正能对全国发号施令,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也只有在明朝初年,以及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那几年。更多的情况下,南京政府只有半壁江山,要不就是流亡政府的所在地。
西晋不行了,于是,在这里有了一个偏安的东晋;明朝要完蛋了,又有了一个短命的南明。
东晋和南明以南京为首都,都是因为中原王朝遭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金陵王气已不仅仅是搞分裂了,而是为了收复失地,恢复汉人的天下。这时候,金陵王气成为汉文化的支撑点,南京也成了汉人政权的最后堡垒。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对立已不复存在,两种文化被迫在这里交流,不得不在这里融合,金陵王气实际上成为团结汉人的口号。
自古以来,金陵王气一直遭到大家的质疑。南京在历史上有过无数次保卫战,几乎没有一场以胜利告终。
在这里住过六七年的唐诗人李商隐,为此大发感叹:“三百年来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自从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一片降播出石头”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亡国皇帝就再也没有间断过。
别处也有亡国皇帝,可是说起名气的响亮程度,怎么也没办法与南京的这几位相比。譬如搂着妃子一起跳胭脂井的陈后主,譬如能写一手好诗词的李后主。
没有一个古老城市能像南京那样适合聆听亡国之音,也没有一个城市能拥有那么多的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亡国故事。相对于金陵王气,亡国之音更像是晌彻在这个城市上空的主旋律。
六朝金粉、秦淮风月,既然亡国不可避免,醉生梦死也就成了此地的历史常态。换句话说,醉生梦死既是亡国的原因,也是亡国的结果。
十里秦淮:科举搭台,经济唱戏
秦淮河一瞥
秦淮河是南京历史的见证,传说中六朝繁华的活标本。
秦淮河全长110公里,覆盖南京的七区一县,有内秦淮外秦淮之分。我们通常说的是内秦淮,自东水关经白鹭桥、文德桥,蜿蜒向西,再穿过武定桥、镇淮桥,最后到达西水关,大约十里路光景。
这一段水路,自古就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所谓繁华,就是热热闹闹。沿十里秦淮,有许多古迹名胜,譬如桃渡临流,譬如乌衣晚照,譬如长干故里,但是一般游客来到秦淮河,往往顾不上这些。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古老南京文化的重要象征,显得根本不重要,不就是一条有点文化含金量的河吗?
说到南京,不能不说秦淮河,说到秦淮河,不能不说夫子庙。大家感兴趣只是夫子庙。古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夫子庙也不是一天建成。夫子庙的中心是一座文庙,文庙并没什么了不起,在古代中国,只要是个城市,只要是个读书人的地方,要祭拜孔子他老人家,就得有文庙。
南京的老文庙原来并不挨着这飘荡六朝金粉气的秦淮河,一搬到秦淮河边,在老百姓心目中立刻变了味道——不再叫“文庙”,也不叫“孔庙”,大大咧咧地就叫“夫子庙”。很严肃的称呼,到老百姓嘴里立刻世俗化了。
夫子庙
和夫子庙齐名的建筑群,还有学官和江南贡院。学宫又名“泮富”,始建于北宋。江南贡院是我国古代最大的考场,创建于南宋。
夫子庙的最大特点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它的文化是科举,经济便是吃喝玩乐;夫子庙的故事就是《儒林外史》,就是《桃花扇》。
很显然,没有科举制度,夫子庙的很多故事都无从说起。没有了科举,就没有那份热闹。没有了科举,就没有那份悲欢离合。
随着三年一次的秋闱临近,桅杆上高悬“奉旨江南乡试”的帆船,一艘接着一艘开过来了。夫子庙的狂欢节拉开了序幕,考生来了,考官也来了,一大群蹭科举饭吃的人都跟着来了。
旅馆生意立刻兴旺起来,有钱的少爷、没钱的穷秀才,都得找地方住下,都得有地方吃喝。各种档次的旅馆客栈应运而生,做生意的个个喜笑颜开,卖文房四宝的、卖古书的、卖字画的、卖杂货的、看相算命的、经营典当行的,经营成衣铺的,包括人口贩子和媒婆,都迫不及待地打起考生的主意。
才子佳人:玉软香温的旖旎风光
科举养活了一大批人。一大堆的配套服务产业,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石板小街,店招迎风,在科举的指挥棒下,夫子庙的商业气氛像春天里的阳光一样灿烂。
乡试三年一次,许多考生早在一年前,已在这周围住下来。还有更长期的,干脆就是这次秋闱落第,索性秦淮河边上找个落脚的好地方,好好预习功课,准备三年后再考。三年考不上,再住三年,再考,再落第。
秦淮河边读书人越多,商家生意越好做。赖着不走的落第秀才越多,商家越高兴。一家挨一家的店铺老板非常高兴,比屋而居的妓院老鸨非常高兴。夫子庙一带妓家林立,是落第秀才的最好去处。
秦淮河上的画舫
红粉佳人慰藉着失落的心,让他们意志消沉,让他们醉生梦死,让他们深陷在秦淮河边的灯红酒绿中不能自拔。天下文枢的夫子庙曾被誉为“欲界之仙都,升平之乐国”。有了这样的荣誉头衔,斯文早就扫地,文化品位也大打折扣。
遥想当年,门卷珠帘、河泊画舫,秦淮河边到处都是玉软香温的旖旎风光。站在文德桥上,人约黄昏后,但见两岸河房灯火通明,粉白黛绿者出入其间,征歌选色,通宵达旦。
远远的一条画舫驶了过来,雕栏画栋,绮窗丝幛,美不胜收。风吹过,一阵阵的酒肉香,一阵阵的莺歌燕舞。读书人住在秦淮河边,天长日久,难免风花雪月。
电影《桃花扇》剧照
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才子和佳人相遇,没有故事,也会生出一些故事。桃花扇底看前朝,于是有了李香君的香巢,有了柳如是和马湘兰的活动场所。青砖小瓦马头墙,庙堂挂落花格窗。夫子庙附近的秦淮人家,千姿百态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民居特色绝对不能忽视,除了大大小小店铺,最具有秦淮文化的便是河房和画舫。河房和画舫是夫子庙最有活力的象征,是追随着奏淮河缓缓流淌的一道风景线。
河房和画舫因为科举而产生,因为科举发展和壮大,却没有与科举一起灭亡。正是因为有了河房,有了画舫,科举被废除了,夫子庙依然生气勃勃,经久不衰。古往今来,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屡遭破坏,屡毁屡建。夫子庙的不断重建,反映了南京人的一种不屈不挠精神,毕竟这地方是南京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东南重镇:明清封疆大吏的骄傲
作为江苏的省城,南京难免一种失落情绪。
历史上这里不止一次地做过首都,故都情结已经深深地埋入了民心。长期以来,南京一直是东南的第一重镇,有着别的城市所无法撼动的地位。
远的不说,就说明清。
搁在大明朝,皇城北京下来就应该轮到南京;
在清初,江南省地居藩首,南京是江南江西河南总督的所在地,署理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四省的军政事务;再后来,又是两江总督所在地,管着江苏、安徽、江西和上海,在这里坐上了头把交椅,那可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封疆大吏。
江苏和安徽在康熙年间分家,安徽布政使司曾长期寄居在南京,也就是说,虽然已经是两个省,安徽的行政官员仍然对南京依依不舍。
掌一省之政的布政司又称藩司,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很难想象安徽的布政使大人,竟然就能赖在南京办了差不多100年的公差,对安徽实行遥控管理,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才搬到安庆去上班。
南京对安徽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可以见到,很多安徽人都习惯到南京来购物,有了疾病也喜欢到南京来求医治疗,这颇有些像后来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对上海的态度。
历史形成的认同感,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一旦形成也就不会轻易改变。南京能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占有重要地位,并不只在于它是十朝古都,有那么点金陵王气。
隋文帝曾经下令将这里夷为平地,一把大火烧去了六朝的亭台楼阁,这是南京城历史上遭受的最惨重打击。类似的屠城毁城还有过好几次,但是不管是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这个城市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又立刻生机勃勃地恢复过来。
南京的重要性在于: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国家分裂还是统一,它都是处于东南重镇的领导地位上。东南数省历来是北方中央政府的经济命脉,要想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东南地区的稳定和繁华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按照惯例,中央政府必定会派大员坐镇南京,然后通过南京行使对东南数省的行政大权。
失落情绪:在上海的光芒下走向黯淡
相对于自己的历史地位,近代以后的南京显然是走了一段下坡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上海的迅速崛起。
看一看地图就可以明白,上海和南京离得太近了,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东南地区,或者现在大家更习惯的称呼华东地区,都只能有一个代表性的城市,此消则彼长,这个飞速发展了,那个便会相对延缓。
一百多年前,上海开埠有了租界,当时它还只是江苏松江府辖内的一个小县城,在级别上和南京相差很多。南京因为自己是两江总督所在地,便把省级机关统统都迁到了苏州。
上海闹出点什么事来,县太爷管不了,先要请松江府的知府出面,知府大人管不了,上面还有省一级的巡抚大人。这些人都不能摆平,才敢惊动南京的总督大老爷。
很快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了租界,有了洋人,上海开始变得洋气起来,再有点什么事,中国政府哪一级的官员都约束不了。
上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谁也不能不承认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之下,同样是处于飞速发展的南京,就一直只能望尘莫及。
南京是个非常宽容的城市,南京人好客,不排外,习惯于接受命运的安排。时至今日,南京仍然是东南地区除上海之外的最大城市。
它成为江苏省政府所在地的时间并不长。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省会一直是在苏州,后来又移到了镇江;1949年国民党政府垮台,江苏分为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到1953年苏南和苏北再次合并,南京被取消直辖市头衔,开始成为江苏的省会。
民国遗韵: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即使是在今天,穿过南京的大街小巷,你仍然会看到许多民国遗迹。
完全是在不经意间,有人会告诉你,这个地方,过去就是国民党的中央党部,汪精卫曾经在这里被刺杀。很漂亮的一栋黄色大楼,有着高高的钟楼。再往前说,是辫帅张勋的提督府,辛亥革命爆发,张勋逃之夭夭。
全国17个省的起义代表集中在这里,商讨成立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里是中华民国的产房,中国现代史正是从这里翻开了第一页。
同时,也还是在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参议院,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立宪机构。
南京总统府
南京有许多地方可以树碑立传,稍稍有些来头的街区,哪条巷子都有故事,哪幢老房子都有说法。南京就像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能和过去的事件和传说迎面碰撞。
很显然,你见得最多的一定还是民国遗产,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时间上,毕竟民国离我们最近,六朝和明清的古建筑,因为年代太久远,很可能会在这样那样的灾难中毁于一旦。考虑到南京历史上发生过的一次次毁城,古建筑又大多是木结构,很多遗迹荡然无存并不奇怪。
其次,因为民国的建筑确实太多了。这些年旧城改造,许多很有价值的老建筑被拆除了,很多历史遗迹被破坏,可就算是这样,瘦死的骆驼依然比马还大,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的民国遗迹还是不能和南京相比。
在城市建设方面,南京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规划的城市。上世纪30年代,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所在地,曾有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城市建设。它不仅立刻让南京受惠,而且吃足了老本。
过去的很多年,谈到城市规划,谈到绿化和公用设施,大家都羡慕南京。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在国民政府工程师和公用事业官员的不懈努力下,宏观上采纳了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风格,南京成为当时“中国最漂亮、整洁而且精心规划的城市”,并因此被哈佛大学的教授柯伟林写进他的教材。
另一位叫爱泼斯坦的美国人则早在抗战爆发之前,就对南京的市政建设赞不绝口,他把当时的南京比喻成一座带有普鲁斯色彩的首府,与欧洲最好的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我们今天看到的民国遗韵是一段辉煌历史的残存。
虽然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南京的实际受损程度,与欧洲名城伦敦和柏林相比,与日本的首都东京相比,保留完好的建筑物要多出许多。正因为如此,展现民国风貌成了南京一张很不错的名片。
当然,除了大量的民国老建筑,最值得一提的还有“浓荫蔽日”,南京有太多民国时期种下的树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南京是无可争议的绿色城市。在现代化高楼林立的今天,民国老建筑和绿油油的参天大树,已成为南京市容的最好点缀。
底蕴深厚:无法完成的一日游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来南京观光最好能多少做一番准备。
玄武湖
这里可不是个走马观花的地方,因为此地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令人惊叹的湖光山色,更有让人追古抚今的人文景观。一个城市又有山又有水,已经很不容易,准能可贵的是这些山山水水,在南京都有机地和历史文化交织在了一起。
说老实话,即使你的时间很充足,即使你已经做了细心准备,甚至还有一个很棒的导游和向导,也只能匆匆地南京这个古城琢磨出一个大概。
南京的山都不太高,最高点无疑就是紫金山,又名钟山。巍巍钟山也就448米,由东向西,仿佛一把宝剑劈向南京城,高高拱起的钟山就是刀把,然后那些断裂的一截截刀身,插在了泥土里,形成了一个个连绵不断的高地小山丘。它们其实都是钟山的余脉,分别是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
最西边的清凉山顶端,便是大名鼎鼎的石头城,唐朝以前,这里面对着滚滚长江,登高望远,让无数英雄感慨不已。千万别小看了这一座座小山丘,它们是南京的脊梁骨,个个都是名胜,处处都有风光,所谓“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说的就是这些地方。
南京有着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城墙。
俯瞰钟山
当然,到南京来,你免不了还要去看些名人陵墓。外地游客一般都不太知道,钟山脚下的梅花山埋葬着孙权。春天里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这里是南京人最向往的去处。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气派,任何看过旅游图片的人都早已有了印象。
在阳光照耀下,钟山常会放射出一种炫目的紫色光芒,祥云环绕,紫东来,围绕着这一片片的山陵,六朝的石刻便散落在原野间。说起六朝石刻,尤其是这个时期的雕塑,熟悉南京市徽的人立刻会想起那威武的石辟邪。
当古罗马艺术随着庞大的帝国一起衰落时,六朝石刻在南京的周围正方兴未艾。经过专家的考订,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六朝石刻,不仅传承了汉代风格,而且融合了佛教艺术,甚至很有可能受到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影响。
南京的山看不完,南京的水别有风情。除了一条蜿蜒流淌着的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的景色也是美不胜收。湖光山色园林城市,早在上世纪的20年代末,有一项调查数据就显示,南京当时的城市公园面积,在世界大城市中名列前茅,远远高于伦敦、高于柏林、高于纽约,和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基本持平。这个数据的成立,很大程度要归功乎天工造化,归功于南京市内的山山水水。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全面铺开,南京的城市绿地面积受到了严重影响,绿化覆盖率大打折扣,但是凭借着历史的丰厚遗存,在国内大城市中仍然还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千年之秘,藏身于废墟之中,
在历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下,
神秘而古老的文明得以破土而出。
12/23-12/24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主讲人
周巩固教授
讲授《世界古代文明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