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水口镇中心幼儿园 龙 燕
在农村幼教工作中,教师们通常发现,一些小班孩子刚到幼儿园时都要哭闹一番,害怕离开家长,这是因为孩子怕生、胆小,缺乏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产生的不良心理反映。而有些孩子则进到幼儿园后,马上便与同伴开开心心地交谈玩耍起来,表现出融洽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学家认为,社会交往能力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缺少正常社会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等。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特别是农村幼儿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 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是培养幼儿具有“同理心”。所谓的“同理心”就是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体谅别人的心情,理解他人的心境。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要求幼儿明确与人交往的态度,能主动与人交往,做到在校能主动向班内及其他教师问好,在家中能主动向父母、左邻右舍及同龄小伙伴问好,多用“谢谢”“请”等文明语言,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玩具,游戏时多与同伴交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了礼貌待人。
二、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习惯,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首先,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幼儿在交往时必然要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动作来相互交流。例如,当幼儿接收到同伴的微笑时,他会对这个信息给予反馈,大脑立即形成一个反射过程,这样就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育。
其次,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
再者,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会行为,如请求、邀请等,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的调整,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馈往往直接、坦率,如果幼儿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的行为,同伴则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但如果幼儿做出抢夺、抓人、霸占等消极行为时,同伴则做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这种丰富的、直接的反馈有利于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并使之转化为一些良好的交往行为习惯。
三、通过游戏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开展适应于幼儿特点的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不仅使幼儿在玩中学,也使幼儿在玩中与同伴接触、与同伴交往。农村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利用游戏这个平台,带动幼儿在校园或户外开展多种游戏活动,给幼儿提出适应的问题或参与要求,多设置一些与社会交往有关的游戏,使幼儿体验社会交往,激发幼儿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交际情境,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可以开展模拟购物游戏,组织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并学会用礼貌的语言购物对话等;可以设计“阿姨问路”的生活情景,让幼儿模拟“阿姨”和“路人” 进行“问路与指路” 的对话;可以创设借东西的情境,让幼儿学习“借物” 的对话等,然后让幼儿以分组表演的形式相互评议。幼儿在交际的情境中,不但想说敢说,还说得津津有味,激发了幼儿参与社会交往的兴趣 ……幼儿这样做了,时间一长,无形中学会了许多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在伙伴中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使幼儿学会合作,增加社会经验。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要耐心指导,密切联系家长,共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应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既不能一蹴而成,也不能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要多为幼儿创造环境,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并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