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唐山成为我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摇篮”(图)

唐山成为我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摇篮”(图)

唐山成为我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摇篮”(图)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毁灭性大地震,全市建筑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毁灭性大地震,全市建筑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资料图片)

新华网石家庄7月21日电 (记者张洪河曹国厂)唐山大地震为社会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震后30年来,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唐山地震灾害,使唐山成为中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摇篮”。

“地震社会学”的概念由国外学者提出,主要研究地震发生对灾区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作出的反应。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研究范围只限于地震预报引起社会经济影响。1982年,受唐山市政府委托,河北理工学院教授王子平着手组织唐山抗震救灾史的研究和撰写,并于1985年从社会学角度写出了《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一书。

目前,唐山已形成一支地震社会学研究队伍,河北理工学院成立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招收地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首次“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也于1988年在唐山举办。1989年,王子平、陈非比、王绍玉合作撰写的《地震社会学初探》,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专著,形成了自身的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结构框架。

同年,主要由唐山学者担纲的“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策”课题组成立,1998年出版《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对一场自然灾害所进行的最大规模、全面而深入的社会学调查,仅发放问卷就达2万多份,取得数以百万计的数据。

上一篇: 上海社保中心管理体制调整的若干回忆
下一篇: 社会学论文:民族社会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