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高巍
本报专访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
问:《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播出后引发关注,您写的细节考证一文也受到了网友的热评。该文是刻意而为吗?
叶永烈:其实,我平时几乎不看电视剧的,而且晚上一般都是我的写作时间。但是看这部戏是破例,因为它与我的写作领域有关。看第一集的时候,我随手只花了十分钟写了那篇博客,没想到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我在其中提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邓小平得知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后说了什么,第二个是粉碎“四人帮”是谁的决定,第三个是四人帮被抓捕当天是否下雨。
问:我知道您曾经写作过《邓小平改变中国》,刚刚出版了200万字的作品《“四人帮”兴亡》,对于那段历史有过非常详细的采访和考证。
叶永烈:是的,在《“四人帮”兴亡》的增订版中,我增补进的一个细节,就是邓小平如何获得粉碎“四人帮”这个消息的,据我所知应该是1976年10月7日傍晚。有关这件事,我采访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当事人,一是叶剑英的侄子叶选基,一是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
2012年10月我去北京,吕彤岩邀请我去她家里看吕正操的日记,正好那天叶选基也在北京,平时他一直在香港工作。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当天就约了一起到吕彤岩家里。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当时的当事人,所以我借着两人都在的机会,面对面把这个事情核对了一下,才搞清楚。
问:据您所了解的史实是怎样的?
叶永烈:叶选基是叶剑英元帅的侄子,当时他在叶帅身边工作,叶帅有不方便出面的事情一般都是叶选基去跑腿。他告诉我,1976年10月6日那天晚上11点,叶剑英让警卫长马锡金打电话给他,告诉他“四人帮”抓起来了,当时抓捕行动刚刚发生了两个多小时,他应该是除了行动的参与者之外最早知道这一消息的一批人了。第二天早上,叶选基去了王震家,把喜讯告诉王震。王震非常兴奋,坐车到陈云家,把这个消息告诉陈云,因此王震、陈云知道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是在10月7号上午。
王震派他的儿子王军到了北京医院,当时北京医院里住着三个人,他们是胡耀邦、万里和廖承志。我曾经采访过万里的长子万伯翱,据他回忆,当时王军把这个消息告诉胡耀邦等三人时,他们三个非常兴奋,胡耀邦一把抱住身边的万里亲了一口。核实到这些细节,其实就相当于大致明白了这一消息如何在高层之间传开。
问:那么邓小平又是怎样知道的?
叶永烈:10月7日上午,担任铁道兵政委的吕正操出席了陈锡联主持召开的紧急会议,会上传达了这个消息,中午回家之后吕正操告诉了女儿。
当天下午3时,叶选基来到岳父吕正操家,商量之后决定由吕彤岩去邓家报信。
为什么他们会想到告诉邓小平呢?因为吕彤岩和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女婿贺平非常熟悉,是他们结婚的介绍人,而且当年一起在陕北工作。不过,当时邓小平还被软禁中,打电话和直接造访多有不便,于是吕彤岩是乘公共汽车去了邓小平的女婿贺平家里。
贺平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刻骑着自行车,赶到邓小平所居住的宽街邓府。为了防止窃听,在邓家传达机密要事的传统是要去卫生间开着水龙头说的,当贺平说出“四人帮”被捕的消息时,邓小平没有听清,直到说了第二遍,邓小平才说:“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
问:“安度晚年”这个细节,也是您提出质疑的第一个地方。
叶永烈:我采访过叶选基在内的几个人,都是这么印证的,吴德和叶选基的回忆文章中也是这么写的,而且电视剧的编剧、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邓小平研究组主任的龙平平也承认,剧本创作最早也选用的是这一说法,只不过后期因为一些原因做了调整。
改后电视剧中邓小平说:“孩子们,我还可以干20年!”我认为这不符合历史。邓说可以“安度晚年”,符合他当时的状况,他没有参与粉碎“四人帮”,当时他处于软禁状态,而且被“打倒”,他说这句话很符合他当时的心理,说可以“再干20年”,他当时怎么可能算那么清楚呢?
华国锋是粉碎“四人帮”的第一主角
华国锋是粉碎“四人帮”的第一主角
问:邓小平没有参与粉碎“四人帮”的过程,那么粉碎“四人帮”的决定是谁做出的?
叶永烈:很多书说,邓小平参与策划拘捕“四人帮”,其实邓小平当时是被软禁,早已失去自由,不可能参与粉碎“四人帮”。另外一种比较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是,“粉碎‘四人帮’是叶帅第一个提出来的”,是叶帅找华国锋商讨。
经过大量调查,我个人认为,粉碎“四人帮”,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是华国锋,是华国锋通过李先念找的叶剑英。在粉碎“四人帮”的过程中,有三个人最为重要:华国锋当时是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没有他的参与,粉碎“四人帮”就很难得到中共中央的认可;叶剑英握有重兵,军权在他手里,没有叶剑英的参与绝对不行;第三个人就是汪东兴,中央办公厅主任,整个中南海在他的掌控下,抓捕“四人帮”不能动用军队,主要靠警卫部队,汪东兴的功劳不可忽视。这三个人缺一不可,华国锋是第一号主角。华国锋主动找叶剑英和汪东兴,三个人经过几次的密商,做出粉碎“四人帮”的决定。
叶永烈
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全方位、多角度反映1957年“反右派运动”全过程的《反右派始末》;真实记录中国十年“文革”历史的《“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景式纪实长篇《邓小平改变中国》。此外,还有《他影响了中国——陈云》、《改革开放大功臣——万里》、《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等。
问:您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粉碎“四人帮”的当天晚上,并没有下雨的问题。
叶永烈:我刚才提到,被抓捕的当晚,江青还去摘苹果,这正好可以说明在1976年10月6日的北京,并没有下雨。电视剧为了烘托气氛,下起了大雨。当然,电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我也做过多年的电影导演,对于这一点我很理解。
问:距离您发表文章评价《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又过去了几天,您会对这部电视剧有什么新的评价吗?
叶永烈:这部电视剧我后来又看了一部分,总体上我觉得是很好的,这部正剧值得一看。因为进行这类电视剧创作,距离今天很近,压力不小。电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邓小平这样的人物要写实,其他虚拟人物作为烘托时代背景的需要,这部分可以是虚构的。
问:您从一位科普作家转型为纪实文学作家,应该对历史类作品中所付出的辛苦感同身受吧?
叶永烈:我是作家,在多个领域进行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就像电视机有很多频道。我早期写科普作品,第一我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写科普顺理成章;第二那个岁月,一旦触犯什么禁区会给作者带来非常大的麻烦。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觉得写科普作品不能够很好地表达我的思想,我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变迁,从那以后,我的视野就转向纪实文学。很巧合的是,在我的作品中,有两本书曾经不断修改、再版,一本是《十万个为什么》,我是第一版的主要作者,一直写到去年《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我成为半个世纪以来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的惟一作者;另一本就是《“四人帮”兴亡》这本书,这本书走过了30多个春秋,不断地修改、不断地补充。
对一些历史人物,不应该随意抹杀。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如实反映历史的真相,不要把一些人的名字随便抹掉。因为这是历史,要尊重历史事实。
历史题材电视剧
不排斥艺术加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