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的一个显著亮点,就是强调要坚持并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别是着重讲到了以下4个具体方面。
一、在作决策、定政策前,要进行科学准确的形势分析和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通过分析形势并作出科学判断,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这不仅揭示了进行科学准确的形势分析和判断对于作决策、定政策的至关重要性,也指出了一条重要的工作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分析和研判形势,就属于了解客观实际的范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和前提。形势决定政策,有什么样的形势,就应该相应制定什么样的政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我们要做的工作放到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加以认识,把科学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作为作决策、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党能够正确作决策、定政策,卓有成效开展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当我们对客观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时,才能作出正确决策、制定有效政策,从而顺利推进工作,即使一时面临困难和问题,也能克服;相反,当判断发生重大偏差时,就很难作出正确决策、制定有效政策,就会阻碍工作开展,即使形势比较有利,也会错失良机甚至遭受挫折。
因此,在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战略、举措以至行动纲领,就必须对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进行科学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是怎样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创逐步发展至今有什么新变化、面临什么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作出科学分析和准确研判。
需要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新的论断。他强调,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宏观上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其中也呈现出一些不断变化的新特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突出表现为三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放到我国社会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方位和视野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制定新的方针政策、纲领举措提供了决策遵循和依据。当然,这都属于宏观的整体判断,具体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不同领域,都有哪些变与不变,需要结合这三点判断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所谓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就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既坚持两点论,全面辩证看待问题,又注意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发展并不平衡的一个或多个矛盾构成的,不同矛盾之间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在一个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决定着次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次要矛盾则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起支配作用,次要方面则会影响和制约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一方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全面系统、统筹兼顾,避免盯住一点、不计其余;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避免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两方面的要求在这次讲话中都谈到了。
关于坚持两点论,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强调:一是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二是要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三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成绩值得肯定、经验值得总结,但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些要求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成绩面前头脑是冷静、清楚的,对形势的判断是辩证全面和符合实际的。
诚然,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也要看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不足伴生。从国际形势看,总体上是和平的,有利于各国人民开展建设,但也面临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说是主题,是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说是问题,是说世界并不太平,实现和平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贫困饥饿大量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近些年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使得各国面临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从国内形势来看,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毋庸讳言也伴生了一些问题;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是切实有效的,但也必须承认还存在一些亟待补强和改善的短板和不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在作决策、定政策、出措施时才能有的放矢。从特定意义上说,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的过程,就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国际国内形势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不足伴生的实际,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全面系统推进各项工作。
关于坚持重点论,讲话在提出要坚持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突出要求牢牢把握住两个重点:
一是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我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决定了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虽然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关系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高度注意的新特点新变化,但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没有变”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是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这样的新变化。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回答好发展依靠谁、为了谁以及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有利于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英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立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采取切实措施,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拥有不竭的前进动力。
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是他反复强调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但在为党的十九大做思想、理论准备的这样一次重要会议上再次强调,而且侧重从“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的角度强调,意义就更加非比寻常。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之中的,因此,要在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中把握事物的总体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就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所谓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的能力。这种能力突出体现在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上。
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就是在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时,牢牢抓住决定事物性质和影响事物发展的具有原则性、根本性、底线性的重大问题,防止因为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具体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就是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途命运等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性、根本性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而不能糊里糊涂、态度暧昧、语焉不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些关键要求,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等,为我们增强工作的原则性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导。
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就是在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统揽全局,以整体目标和全局利益的优化为根本标准,使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协调、平衡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的复杂工作。从横向上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而且各个方面之间要协调推进、关联互动,不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农村都要行动起来,而且要全国一盘棋、齐心协力,不能厚此薄彼或者各自为政。从纵向上看,需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张蓝图干到底,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什么时候达到什么目标,都要作出合理的政策安排。
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就是在处理长远与当前的关系时,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扎实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围绕长远战略目标,认真分析客观形势,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合理预见,提前安排,不能局限于当前和一时的任务,停滞不前、不思长远。从“三步走”战略的制定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都是我们党坚持工作预见性的典型体现。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要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都需要我们提高工作的预见性。
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就是在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既要按照普遍性的一般要求开展工作,又不能无视特殊性的存在,脱离具体实际,机械教条地“一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但它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创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具体到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文化不一、发展程度各异,开展具体工作不可能搞“一刀切”、完全照搬一个模子,而需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在遵照中央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脱离实践来源的理论是空洞的,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这一工作方法,尤其需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崇尚实干、反对空谈。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发芽、成长、结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顺应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注意不断总结其中的经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并用于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脚踏实地走出来的,而不是坐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
二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推进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可以说,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早已经成为我们党开展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和重要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与实践主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脚踏实地、团结奋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需要回头看,认真系统总结90多年奋斗历程积累和形成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更需要往前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从而为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提供新的更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如果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比喻成“过河”,那么,这次讲话强调的需要重点把握的包括上述四个方面在内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就是实现“过河”所必需的“桥或船”。只有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这座“桥”这条“船”,我们才能最终完成“过河”的任务,到达光辉的胜利彼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