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增订本)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增订本)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增订本)三个人的“悲凉之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和《漫说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产生于八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之交。前者为对谈记录,后者为三人,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应出版社之邀编选的一套散文集子所写的导言合集。二者曾分别出版过,也曾合为一书出版。而此番再版,还加上了三人在2018年“漫说文化”丛书重版之际,再度聚首的一次座谈。对一本书来说,也可称得上三十而立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的重要性和开拓性,任何但凡稍稍涉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人都不陌生。它确立的研究方法、视角、基本结论等等已经被后来的文学史写作充分吸纳。而“漫说文化”丛书的策划,不妨也可以看做对其探讨的文学史观念的一次微观的实践。如今看来,在启发性上,相对于后来三位的研究,当然逊色不少,特别是当年的宏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明显带有八十年代学术的粗疏之感,缺乏足够的内省意识。

当然这不妨碍其开一代学风的地位,而且站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尾,回看八十年代末的讨论与文章,仍有种元气淋漓的魅力,三人对“世界眼光”的强调,对“悲凉美学”的提炼,对“断裂”的抗拒、“整体性”的考量,对趣味、休闲的标榜,等等,无不洋溢着思想解放的光辉,名为文学研究,但又有着明确的现实关怀;三人之间你来我往,思想交锋,字里行间,也见得学人性情,陈平原“较真”,黄子平“刻薄”,钱理群敦厚……唯其如此,在读到钱老1992年为“漫说文化”丛书诸本序言的合集所写的序言《岁月无情又多情》,才能体悟到那种溢出言表的悲凉,戏剧性地回应了自身的研究:

“漫说文化”丛书的最初动议就产生在这种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之中。但从1988年冬天开始,文人的心态开始浮躁,气氛也日趋严峻起来。我们三个都身不由己地卷入浪潮中,却又感到了几分惶惑。

接下来钱理群为丛书编写的序言被勒令重写,呼唤理性与冷静的声音被压制。再后来,黄子平“去国远游”,三人话别之际,“依旧笑着,却也掩不住内心的凄然与茫然”。黄金的时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如今重读这些文章,竟还有扎实的启蒙力量,幸也不幸?

2018年,三人再聚首,陈平原将主题定为“落花时节读华章”,虽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却总不免让人想起《江南逢李龟年》,人是物非,悲凉内生。陈平原依旧“较真”,黄子平依旧“刻薄”,钱理群却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位“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对现实的悲观最为沉重,黄子平惯于自嘲与消解,陈平原却更愿意发掘积极的因子。一代学人对现实不同的因应之道,也颇令人感喟,这从八十年的三人谈中似乎也能找到痕迹与脉络。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著作可以看作八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微切面。

上一篇: 北大强基学科解读 | 历史学:博雅通今古,燕园育栋梁
下一篇: 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