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原来福建的经济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原来福建的经济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原来福建的经济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早在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福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可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县石山文化。

早在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福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可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县石山文化。

福建历史_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

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商周时期,福建为“七闽”地。这是福建见诺史籍之始,也是简称“间”的由来。“七间”是散居在现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秦时置闽中郡,所辖范围大体与七闽地域相同。汉高祖五年(前二◎二年),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因佐汉灭秦攻楚有功,受封为“闽越王”,建都东冶(今福州)。东冶是福建历史上第一座城池。武帝元封元年〔前一一○年),汉王朝废闽越国,改东冶为冶县,归会稽郡管辖。三国时,孙吴在闽置建安郡,下辖建安(今建瓯)、南平、将乐、建平(建阳)、汉兴〔浦城)、东平〔松溪)、昭武(邵武)、侯官〔福州)、东安〔南安、同安)九县,辖境范围已与今日福建相近。晋太康三年(二八二年).析建安郡设晋安都(治所侯官)。南北朝染天监年间(五O二-—---五一九年〉再析晋安郡设南安郡(治所在南安县东丰州)。

陈永定年间(五五七—---五五九年),于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之上设“间州”,这是福建自成一州的开始。隋朝建立以后,隋炀帝废州并郡,福建地区至隋大业三年(六○七年)只设建安一郡,辖4县。入唐以后,增设许多州县,福建行政建制日臻完善。唐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年),置福州都督府,下领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州”之称始见于史。唐开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年),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置福建军事经略使,“福建”由此得名。五代时,王审知在闽立国,于后梁开平三年(九O九年)受封为“闽王”。北宋雍熙二年(九八五年)置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今南平)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升建州为府,福建路统一府五州二军。元代,福建行政建制几经变动,到至正十六年〔一三五六年〉改福建为行中书省,下领八路。明朝改路为府。清承明制,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从宋到清的九百年间,福建大部分时间保持八府建制,因而又有“八闽”之称。

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

台湾古代曾属福建管辖。元代在澎谢设立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同安县。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增设台湾府,仍归福建管辖。直到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台湾才正式设省。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福建由于山川阻隔,偏于东南一隅,经济、文化远较中原和长江中下游落后,但海上交通比较发达。远在东汉建初《七六----八三年)之前,冶县已成为汉朝与交趾七郡〔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海上联系的纽带,“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三国时期,吴国在福建置典船校尉和温麻船屯(在今霞浦),从福建获得大批造船能工、熟练水手和船只,福建成了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当时吴国船队,东达夷洲〔台湾),北至辽东,南经南海而分赴东南亚各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连年烽烟,闭塞的福建却相对稳定。不堪战乱之苦的中原汉人纷纷逃入福建,形成“衣冠南渡,八姓人闽”的高潮,一时人口增加,经济、文化开始发展。唐以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人民又因躲避战乱而多次南迁入闽,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使福建经济渐次发展起来。五代时,王审知治理间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奖励工商,重视海外贸易,采取各种措施招徕海舶,福州成了“控东风而引南粤”的海市,为宋代福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_福建历史

宋代,福建经济发展进人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都有明显的进步,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耕山虚海,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引进良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中祥符年间,引进越南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还从淮北引人麦、粟、豆等广为推广。熙宁八年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木兰陂。沿海遍植荔枝、龙眼、柑桔,福建成为宋代重要的水果产区。福建茶叶品质优良,朝野争相品尝。印刷业空前发达,建阳麻沙号称“图书之府”。德化瓷、泉州缎、建宁锦行销全国乃至日本及东南亚、东非各国。矿冶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福建历史_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曾为全国之冠。南宋和元代,泉州已取代杭州、四明〔宁波)、广州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对外贸易中心。据《岛夷志略》记载.当时泉州庞大的贸易船队,北至日本、朝鲜,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南半岛,远至印度、波斯、东非海岸,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同福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此时来泉州经商和侨居的印度人、波斯人、犹太人、阿拉伯人、l欧洲人多达数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赞誉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港之一。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福州、泉州的繁荣,推动了福建的茶叶、丝织、瓷、铁、造船、蓝靛、水果、糖、纸等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经由福建引进的海外植物达数十种,其中不少发展为中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这一时期,福建人口迅速增长。据《元丰九域志》载,当时人口逾20万的城市,全国只有6个,而福建便占其二—--福州和泉州。全省人口从唐开元二十八年(七四○年)的91240户剧增至宋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的1395651户,比面积大于福建的广东的人口还多3倍。

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_福建历史

随着经济发展.宋代福建的科学文化也盛极一时。据史载,北宋和南宋期间,福建共有5985人考中进士。著名的抗金名臣李纲,网罗各代历史撰成巨著《通志》的郑糖,创中国史书纪事本末体的《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袁枢,主编《武经总要》的曾公亮,天文学家、《新仪象法要》的作者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洗冤集录》的作者宋慈,著名文学家严羽、杨亿、刘克庄,著名词人柳永、张元斡,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中的蔡襄,都是福建人。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虽不是福建人,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福建从事著述和讲学。当时人说:“今世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

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

明代初年,三宝太监郑和奉使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他率领庞大船队,历访30多个国家,航程共10万余里,最远曾达非溯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不仅是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也反映了中国在明代已具有精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明代福建还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著名学者、书法家黄道周等。

福建历史文化名城_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

明清两代,福建的丝织业、制糖业、制茶业、造船业、印刷业、制瓷业、造纸业部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生产的许多产品不仅满足本省需要,而且大量外销。《闽部疏》说:“凡福之紬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发达,明末清初,福建矿冶、制茶、制盐、海运等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例如经营茶叶获利甚丰,不少外地商人携带巨资,到茶叶产地租山,雇佣工人种植、加工。资本雄厚者,往往拥有几座茶厂,每个茶厂雇工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整个生产过程分工明确。这种雇工经营的生产方式,较之当时自种、自采、自焙加工茶叶的小农经济,有了很大进步。茶叶贸易给商人带来巨额利润,出现了拥有百万家财的茶商。

福建历史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_福建历史文化简介

明清两代统治者都实行闭关镇国政策,多次赞行海禁,这从根本上束缚、摇残了福建的海上贸易。严重抑制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人评论说:“自海禁严而福建贫。"福建海外贸易的萎缩,还影响到浙江、江苏、江西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的出口。但海禁实际上往往禁而难止,福建海外贸易仍在艰难曲折中进行。明代,福建海商在南海贸易中尚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不仅从事中国与南海各国的贸易,面且还充当东西洋各国之间贸易的中介人,担任其他国家海船的船长,包揽南海各国贸易的海运。泉州港于元末开始衰落,漳州月港代之而起,成为明代后期福建最为繁荣的贸易港口。后来,终因海禁和战乱等原因,也于明末清初衰败下去。

福建历史_福建历史文化简介_福建历史文化名城

到了清代中叶,海禁结束,福建对外贸易逐渐转移至厦门港。当时厦门港拥有东渡台湾的横洋船1000多艘,船员3万多人,总吨位在l5万吨以上。其中专事对外贸易的横洋船有150多艘,船员8000多人,总吨位4万吨左右,这比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队总吨位2万吨高出1倍。厦门一跃而成为“据十回之要会,通九泽之番邦”的港口。

上一篇: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丽应邀来我院讲学
下一篇: 2200多年,从福州到底分出去了多少城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