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再战考研,这一次,他选择了复旦…… | 在浙师,你也能

再战考研,这一次,他选择了复旦…… | 在浙师,你也能

再战考研,这一次,他选择了复旦…… | 在浙师,你也能做公益的十佳歌手、考博生、跨专业考研……“在浙师,你也能”,优秀的学长学姐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N种可能。今天的这位嘉宾将向我们分享什么故事和经验?啥也不说

做公益的十佳歌手、考博生、跨专业考研……

“在浙师,你也能”,

优秀的学长学姐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N种可能。

今天的这位嘉宾将向我们分享什么故事和经验?

啥也不说,先来看看他的朋友圈日常

他的导师马俊江(微博@山林马贼)这样评价他

在阅读与写作中思考,

他是初阳学院综合文科131的陆沛恩。

2016年,他考研失败,2017年,他再次出发。

2018年,他等来了复旦大学的复试通过的消息。

初试11人,他是最后一名,

复试只录取3人,他却脱颖而出。

面对再战考研的压力,他是如何成功的?

不如听他自己来讲讲——

去年考研失败之后,我想起过去那焦虑的半年,以及在这以前整整三年的大学时光,心里难免苦闷和酸楚。幸好我还有诗歌,其实在这以前,我和诗歌之间并不那么亲密,似乎是在一种不愿意向人倾诉的心情里,我忽然理解了诗歌——看吧,一个“无药可救”的文学青年,总是不说“人话”。

事实也是如此,文学青年在大学里就是一群让常人感到费解的“生物”。有一次著名诗人陈东东来,提起以前我们学校中文系的一个诗人,不仅读书的时候公开占领宿舍公共浴室作为自己的自习室,而且在毕业以后还曾向他提议合伙开一个养鸽场,过上午写作、下午喂鸽的田园生活,虽然后来不了了之。我不像这位诗人“好像是在向往一种与普通人不一样的生活”(陈东东语),但我确实也不太依凭日常理性和逻辑对生活作出某种规划甚至选择,比如2016年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可能是受到《从文自传》的影响吧,一个乡下人、读书人想去更大的世界求学、进步。北京大学在我等以文学为志业者的心目中可以说是殿堂般的存在,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向往北大,其实就是向往一种“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易卜生语,胡适曾援引勉励青年人)的精神。把决定告诉了我的导师马俊江老师,他说:“好吧,鼓励你去考,先读最重要的三本书,《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还有一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吧。”

▲与导师、同门师兄师姐的合影。

备考过程非常痛苦,这种痛苦在于不仅要装备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从本国文学到外国文学,以文学史为支点旁及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各种知识,还要了解研究史以及当前学术前沿正在关心的问题。我没有做好,其实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做好。那时由于自己暴露出的各种短板以及有限的备考时间,我常常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绪里,松散的积累、未尽的阅读让我反思过去三年的学习生活,反思仍然不够的进取以及没能克服的懒散与耗费。是继续读书的信念使我很快从挫败中走出来,并且是在这样的关口,我对文学有了很多新的理解。

后来遇见了李蓉老师,在她的诗歌课上读了很多诗。有一次我发解读卞之琳诗歌的作业给她,她在邮件中回复说:“其实我想传递给同学们的,还有一种生命的经验,要学会沉潜地、不事声张地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学会在沉默中忍耐……”我知道当我第二次面对考研,不可能再像第一次那样只管往前毫无顾虑,选择的苦恼、父母的担忧都是我无从逃避的现实,我所要承担的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中仍然守护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在文学上,我认为自己是有那么一点点天赋的,此生大概无望被拣选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但通过努力成为一名文学研究者和教育者还是能够达成的。

▲陆沛恩所阅读的部分书籍。

“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吧。”李老师说,“你觉得哪个老师的研究方向与路径最适合你,就去考那个老师所在的学校。”如果说第一次选择北大是“文学朝圣”之举,那么第二次选择复旦更多的是追随引领者——我非常景仰的郜元宝老师。

说来也很巧,郜老师的文章我在第一次备考的过程中只读到过一次,但印象很深刻,直到我在实习期间偶尔读了《鲁迅六讲》,发现他进入鲁迅的方式以及对鲁迅的理解和我之前接触的学者都不太一样,他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逼人的才气和丰盈的学识,还有他透过鲁迅对文学、对生命的某种颖悟,我认为后者可能是郜老师更珍贵的地方。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买了郜老师的很多书,由于收进一个文集里的文章都不太长,并且相互之间比较独立,我可以随时翻目录,想读哪篇就读哪篇。也是郜老师的文章启发我去思考一些比较深入的学术问题,去接触另一些学者的著述,比如日本的竹内好。我发现这个阶段我已经开始能把一些原本零散的积累联系、调动起来,并且有重读一些原来我并不真正理解的书的欲望。

▲陆沛恩的阅读笔记。

辗转又是半年过去,报名、上考场、查分、等复试分数线、等复试通知,到3月18日,我终于出现在复旦光华楼的复试考场。没有笔试,全程面试,一共11个人,每人20分钟,我排最后一个。将近中午11点半,我前面的那位朋友面试还没结束,我捧着毕业论文倚在门旁的墙壁上,其他几个考场面试都结束了,楼道里也几乎没什么人了,我又饥饿又紧张,好似身处旷野。一位老师从我对面经过,十分同情地看了我一眼。

▲陆沛恩的书架。

门开了,轮到我了。当我坐下来面对陌生的老师们(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开始谈我的毕业论文,谈我略微熟悉的周作人时,尤其是我在中间停顿,郜老师笑着说“不要紧张”,并且所有的老师都在倾听着我时,我仿佛感觉到流驶的时间在此刻停驻,我想我会铭记这一刻。郜老师还提了几个问题,我一一答过,就结束了。

得知自己被录取之后,有很多滋味涌上心头,其中最浓烈的倒不是这两年来所面临的各种难处终于解脱,而是一种久久萦绕不去的幸运和喜乐之情——我竟得见自己景仰的老师,并且在复旦中文系那样一个根基深厚的地方,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我在我自己的文学之路上保持着敏觉,我也祝愿所有热爱文学的人都能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通往文学深处的道路。

2018年4月6日

记于金华

心语

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易卜生

源于热爱,

他沉潜地、不事声张地前行。

成于执着,

他终于找到通往文学深处的道路。

“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他以这句话勉力自己,

也将这句话送给所有正在追梦的人。

图片 | 由本人、顾绅楠提供

编辑 | 叶蓓

上一篇: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下一篇: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