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以来,不断演变、发展而形成的艺术精华。汉字是一种书写艺术,它不仅是社会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的必须介质,也是造型艺术的美学体现。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汉字最早为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起源。
石器上的古老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于象形文字,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上古时代的石刻字。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夏朝就有了很多成型的文字。
二、甲骨文金文的发展。
甲骨文
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周朝国力大增,生产力有了长远发展,文字也伴随着青铜器的广泛应用,逐渐演变成金文,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
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大小篆(zhuàn)书的出现。
史籀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其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大篆亦指籀(zhòu)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小篆比大篆要简单很多,更容易书写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通令全国使用,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是秦代时的小篆代表。
四、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作品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秦狱吏程邈所创。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下开楷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五、楷书——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叫正楷、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端正,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zhé)而为撇、捺,且有了点、长短撇、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楷书成为最流行的一种书体。
钟繇的《宣示帖》
一是魏晋南北朝的楷书。这时逐渐出现了三国曹魏的钟繇(yáo),东晋的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帖》,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
《曹娥碑》
二是唐朝书法璀璨夺目。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与后世的赵孟頫成为"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都是书法的上乘大作,一直被后人临摹学习。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三是宋元的楷书。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结构严谨,到了宋元时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出现了宋四大家的“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頫等书法大家。
赵孟頫作品
四是明清书法。
明代书法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法帖篆刻十分活跃。虽然也出现了: 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等大家,但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清代刘墉书法作品
清代书法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出现了刘墉、郑燮、林则徐、吴昌硕等等大家。
郑燮的难得糊涂
六、近现代书法。
这时期书法,书法"泛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书法教育也由过去师徒相授式渐渐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开创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