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钦定的“不征之国”中包含着大量的东南亚国家,除了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地区性大国外,还包括诸如苏门答刺、爪洼、湓亨、三弗齐等蕞尔小国,但在这一系列的国家名单中却并没有缅甸。尽管如此,在历数中原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藩属国时,却无法绕开这个濒临印度洋却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
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是建立于大中三年(849年)蒲甘王国,当时的中原王朝唐朝已经进入极度的衰落。据赵汝适《诸蕃志》所载,蒲甘王国于景德元年(1004年)首次遣使至北宋朝贡,而此时也恰好处于北宋王朝赢得澶州之战、准备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的前夕。历史在此似乎有意埋下了一个伏笔:缅甸与中原王朝宗藩关系建立的同时,中原王朝正因为羸弱的军事力量而与另一个强国签约了和约,而这相似的一幕将在近千年之后的岁月里再次上演。
蒲甘王国自立国后一直战火不断,而此时的中原也长时间处于巨大的分割状态。淳祐十二年(1252年),忽必烈远征大理将领土推进至蒲甘王国北境,并多次遣使招降蒲甘国王,后者非旦不予理会,反而二次扣押了蒙古来使,蒙古缅甸由此交恶。至元二十年(1283年),已经吞并南宋的元朝大举攻伐蒲甘王国,蒲甘王国一触即溃。元朝将缅甸北方的大部分领土置于新成立的缅中行省治理之下,同时又将蒲甘国王封为缅王,准许其朝贡——此后的六十年间,缅王前后遗使至大都十五次,与中原王朝半内附半藩属的关系亦由此确立。
不过自蒲甘王国被元朝铁骑击溃之后,缅甸便再一次陷入了分裂,各土邦彼此长达二个多世纪的攻伐导致缅甸在相当漫长的时期中均未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元明易代后,朱元璋在云南外围设立了六大宣慰司,其中孟养、木邦、缅甸、八百四宣慰司在全盛时期几乎囊括了缅甸全境。虽然明廷一向对缅甸秉持着“外夷之治与内地殊异,非徒赖以抚安,而实资以控制”的方略,但缅甸也由此在形式上完成了从藩属向内臣的的转变。
不过缅甸毕竟距中原路途遥远难以控制,明廷的羁縻态度也助长了缅甸的独立倾向。直到万历年间,缅甸东吁渐渐兴起,这一曾在洪熙元年(1425年)和宣德五年(1430年)两度来中原朝贡的小国不再甘当明朝的藩属,在通过战争实现缅甸历史的第二次统一之后,进一步将兵锋直指云南,由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明缅战争。此时的明朝无法与昔日的元朝相比,最终在收复云南后承认了东吁王朝。此后明朝国势江河日下,直到南明永历帝在国破后竟逃亡至东吁,这一番宗藩体系也便无人提起了。
明清易代之后,缅甸与中原王朝基本断绝了官方来往,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爆发的清缅战争撕开了这一片宁静。乾隆十七年(1752年),缅族领袖雍籍牙建立贡榜王朝,并迅速统一了几乎缅甸全境。这一时期是缅甸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贡榜王朝四处用兵,甚至一度攻克了暹罗首都。最后,称霸整个东南亚的贡榜王朝最终向清帝国发动的进攻,开始了对中原王朝的北伐。
贡榜王朝的军事实力的确不容小觑,在强劲的兵锋下屡挫清军,前后三任云贵总督皆因征缅战争自杀,清廷一时人心惶惶,当时参赞大臣舒赫德在实地考察后亦提出征缅有办马、办粮、行军、转运、适应“五难”,认为不宜再战。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任命傅恒率兵南征,清缅战局由此升级。
贡榜王朝的军力未必强于清军,但的确占了天时地利。清军主力多为出身于北方的满洲兵,入缅后纷纷染上瘴疠,一时间病死者竟远远多于战死者,最终导致四次对贡榜的进攻尽数被击退。不过贡榜王朝也由此元气大伤,一度征服的暹罗也趁机独立,于是贡榜王最终在前线将领私自停战的情况下向清帝国奉表纳贡。这一年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缅甸贡榜王朝在胜而无益的情况下主动成为清帝国的藩属国,成为清帝国宗藩体系中的一员。
只是历史已经没有留给贡榜王朝多少时间了。三十余年后,已经征服了半个地球的大不列颠军队踏上了贡榜的领土,开始了对缅甸的蚕食。光绪元年(1875年),贡榜王朝最后一次向清廷进贡,十年之后,整个缅甸被英国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行省,清帝国与缅甸的宗藩关系在实质上已经结束。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英国与清帝国于北京签订《缅甸条款》,第一条规定“因缅甸每届十年,向有派员呈进方物成例,英国允由缅甸最大之大臣,每届十年派员循例举行,其所派之人应选缅甸国人”,表面上承认了缅甸向清廷“十年一贡”的惯例。当然,英国从未履行这一义务,清帝国与缅甸的宗藩关系由此成为一条不可能实现纸面权利,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