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关于职场,还有心理学
带你打开全新的视角
过上想要的人生~
♥
文|赵晓璃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武汉肺炎期间,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依然挂帅,奔赴武汉救助病患,很多人都被他的言行所感动。
也许在你的印象里,类似钟南山这样的人物,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学霸、父母眼里的好儿子、老师眼里的好学生、领导眼里的好员工——总之,就是从小到大一贯优秀吧?
但事实上,钟南山在一次采访中表示,35岁之前的他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甚至受到了优秀的父亲的嫌弃,而父亲那句“35岁,真可怕”的叹息,才激起了他奋发的决心和勇气。
说起来,钟南山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著名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是如今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下,钟南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但始终被父母成功的光环笼罩,自己显得有些平平无奇。
1955年,钟南山考入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并非医疗战线的一线岗位,受当时时代的影响,文革期间钟南山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于是,从1960年到1970年,钟南山的职业生涯可谓“颠沛流离”:先后当过教研员、工人、校报编辑等等。
直到1971年,他才从北京调回广州,进了广州当时的第四人民医院,才算真正接触医学行业,但问题在于,他的专业已荒废多年,而且也跟不上与时俱进的医学领域科研新技术,当时的他,算是半个“门外汉”了,从事临床工作初期也是频频犯错——那一年,他刚好35岁。
有一天,钟南山与父亲闲聊,父亲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他:“南山,今年你多大了?”
钟南山说了一句,35了。
父亲叹了口气,思索片刻便沉重地哀叹:“35了,真可怕啊。”
根据钟南山的回忆,他的父亲觉得35岁可怕是感觉钟南山和其他医务人员比起来,起点低了,即便和父亲年轻时候相比,也是逊色多了。
钟南山院士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道,他的父亲是1932年从协和毕业的,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是名比较优秀的大夫了,他觉得和一个好医生相比的话,钟南山还差的太远......
这对于钟南山而言是一个刺激,这个刺激重新唤醒了他工作更强烈的追求,想要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
正是父亲那句“35岁真可怕”的叹息让钟南山领悟到了“35岁危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他认识到如果再不努力拼搏,不仅辜负了父亲的期待,更是一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的体现,于是他愈发勤勉努力,终于有了如今不可撼动的医学地位。
也有很多人说,不能武断地用年龄将人一棒子打死;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35岁危机”的实质,并不是这个年龄的限制,而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个人很难再像20来岁的年轻人那般放开手脚勇往无前,而如果一个人再固步自封自怨自艾,随着时代滚滚的车轮,真的会面临被淘汰被裁员的尴尬境地!
过去的2019年,互联网行业一度出现了裁员风暴,比如著名的甲骨文公司,在2019年的5月7日,宣布撤销中国区研发中心(CDC),裁员900人。
“我们要工作,孩子要吃饭,为何下如此狠手?!”一时间,甲骨文里曾经风光无限的工程师,成为声讨公司恶行的一员。
事件一出,舆论哗然。
很多普通人想不明白的是,按说甲骨文的裁员福利算是很优渥了,为何这些人还要放下自尊和体面,和公司撕破脸皮抗议呢?
这句声讨的背后,是一种类似孩童般“你要为我负责”的心理依赖感,以及大难临头时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事实上,不论怎样的选择,包括你今天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另一半,都是选择。
既然是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那么在选择的一开始,你就要学会评估自己想要什么?愿意承担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具备怎样的能力去承担什么样的风险?等等。
从我经手的无数职业咨询案例来分析,说句颇为扎心的话,很多人会遭遇“35岁危机”,多半是错在:没有事业上进心,独立性差,抗风险能力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你不早做准备和打算,等到变故到来的时候却各种抱怨,只能说明:
正如董明珠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的那样——
“当你的家人数落你没出息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当你的父母生病没钱医治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当你被你的竞争对手打败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当你心爱的另一半抛弃你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当你30岁40岁还没有什么成就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
对于35岁上下的普通人而言,我们更是要好好思考下,未来到底该如何做?
1、立志这件事,尽快完成;
人常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志向,说白了就是没有长远目标和规划,自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做出自以为正确的决策,到头来后悔不已!
在立志这个层面,最关键的要搞清楚你内心的价值排序。
比如,你认为是家庭重要,还是事业重要?
如果在你的价值排序中,家庭优于事业,我建议你还是要尽快选定自己的发展领域,同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好阶段性规划;同时不要忘记了多学习多充电,如果可能,最好不要与社会脱节。
我早些年带过的一个学员冉冉(化名),当时就是采纳了我的这些建议,在30多岁成功实现了职业转型。
那个时候,冉冉和很多人一样迷茫,在明确了内心的价值诉求之后,冉冉发现,原来自己骨子里还是很注重家庭生活的,但同时,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实现独立,不去依靠任何人。
冉冉想往英语教育领域发展,一来是自己上学时对英语感兴趣,二来考虑到自己结婚生孩子,也可以教孩子英语。
那么,对于一个非英语专业背景的冉冉而言,如果往英语领域转型呢?
2、选择合适的平台;
对于冉冉而言,当时正打算和男友结婚,不论精力还是时间上,都无法再通过考研进行专业的切换。
在这个背景下,我建议冉冉立足现实,如果非英语专业出身而又不打算考研,那就趁早打消去正规学校发展的念头。
排除了正规学校,其实冉冉可以考虑培训学校。
因为培训学校的优点在于,不讲究出身门第,不讲究门路和业务以外的繁文缛节,所以如果你是非英语专业但英文很棒,在培训学校里是具备立足的可能性的。
3、补足对应的知识和能力;
还有一个现实因素必须考虑的是,冉冉可能没有教学经验,但是据我所知,英语教学类工作主要看两条:你自己英语要好;你要会教。
通常来说,如果你没有教学经验,那么就要从自身英语水平入手。
英语要好到什么程度?
这是个比较概念,需要看时间和空间。
4、选择适合的地域;
如果是在三线城市,英语专八就够了;可如果在一线城市,专八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
5、勤勉为王;
如果你无法让自己的英语形成相对优势,或者不愿意放弃大城市,那么只能从“勤勉”这一条入手,去提升相应的能力——
6、积极实践积累经验,不要与社会脱节;
事实上,35岁从来不意味着约束和限制,即便从零开始,你都可以选择从能胜任的岗位做起,脚踏实地进行积累。
最后一点,保持职业的持续性和成长性很重要。
按照舒伯的生涯理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差不多可以分为成长、试探、建立、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后来,舒伯又提出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生涯彩虹图),如下:
在这张图中,在每一个阶段对每一个投入程度是用涂颜色来表示,颜色面积越多表示该角色投入的程度越多,空白越多表示该角色投入的程度越少。
从图上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人在35岁上下承担着工作者和持家者两大职能,而这一阶段职业生涯的重点任务就是——
将能力、阅历和经验等各方面逐渐提升上来、探索未来的发展机会、寻求适当的晋升或发展途径。
正如钟南山父亲当年叹息的那样:“35了,真可怕啊。”
这里的“可怕”,不是单指年龄的可怕;
最可怕的莫过于,一个人在这个年龄还没有一份靠谱的职业规划,还没有形成独立生存的能力,以及,缺乏斗志和必要的事业心!
如果说钟南山前面30多年一无所成有时代的原因,但他依然通过后面多年的勤奋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那么今天的你我,又有什么理由止步不前呢?!
以上。
-关于作者-
✎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