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浮华人生过半,倍感生命之轻,索性沉浸经典,即便收获到一声叹息,几分哀叹,终能捞起一些生命中沉甸甸的东西,让懒散的灵魂突然打起个激灵,然后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些什么。——题记
《白鹿原》是厚重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代表着陕西大地一抹独特的风味。复杂动荡的社会变革,丰富细腻的人性呈现,使作品有一种油画般徐徐铺散开去的厚重质感。观剧的心深入其中,仿佛阳光下一根筷子插入盛满水的透明水杯,折射出一道道光柱,视觉和感觉同时变得立体多维,生活发出一种不一样的味道。
什么的叹息(什么的叹息填合适的词)
文/夏日荷风;欢迎关注中财论坛
白嘉轩是白鹿原的原魂。在文人姐夫的熏陶和影响下,他内心的小我渐渐扩展为以族人安康为重的大我,凡事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付出,将脊梁挺得又直又硬。但是白嘉轩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限制了他的目光和心胸,凸显了他性格和思想中的不完美。这不完美集中体现在他对待村中两个女人的态度,一个是从地主老财家逃命出来和黑娃私奔的田小娥,他自始至终表现出对她的极大抵触,不让她进祠堂,不承认她的身份。另一个是对待鹿三的儿媳冷秋月。这个凡事都要操心管一管的族长,偏偏对被男人冷漠导致疯癫的冷秋月的死活漠然处之,不管不问。在他思想深处,绝对是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一个女人即便在家守活寡,也该认认真真的守下去才是正理。
而在我看来,《白鹿原》中,最扣人心弦的,恰恰是白嘉轩所忽视和抵触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田小娥,一个是冷秋月。之所以扣人心弦,不仅仅是因为她们的死,更是因为她们异于常人的死因。白鹿原中不缺死的女人,也不缺死得伟大的女人。比如为救助族人而患传染病致死的仙草,比如为解放全天下坚守信仰牺牲的共产党员百灵。仙草和百灵的死,升华了她们内在的品质,是她们优秀的精神内因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们的死,于观众看来是一种顺理成章,是日复一日的铺垫和细水长流的攒集。而田小娥和冷秋月的死,却是一种突兀,一种跌宕,一种与自身内质完全无关的外因作用。她们的死,仿佛悬崖上突然生长出一朵绚丽的野花,仿佛风和日丽的天气里突然响了一个惊雷,让剧情急速跌宕,观众心绪快速旋转。文学作品由潺潺的优美立即转化为矗立的崇高之美。
田小娥,清脆的话语,如天籁之音。精致的容貌,无一点瑕疵。她这好似从天堂下凡的仙女,绝对符合招男人魂遭女人唾弃的狐狸精人设。视财如命的父亲、把她当牲畜对待的老财主,以权骗色的乡约鹿子霖;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白嘉轩、鹿三;田小娥最后一个男人孝文。都是作贱小娥人生的罪魁祸首。黑娃的真心真爱,依旧给不了小娥幸福。人毕竟是群体性和社会性的,两个相爱的人,唯有得到身边多数人的祝福,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两千多年以来的根深蒂固,足以让一个又一个田小娥命丧黄泉。冲破万恶的旧社会,唤起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真正觉醒,是一件多么艰巨而困难的事情。就连白嘉轩那样包容无私的腰杆子太直太硬的领袖式人物,都深陷其中,无法为田小娥送去一丝同情和宽容。
鹿三把刀从后背插入田小娥的心脏时,推着那把尖刀的,不只是鹿三一个人的手。除了黑娃,白鹿原上生活的所有男人女人们,谁不是鹿三隐形的帮凶哩。鹿三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喷血的眼神里,点燃着愤怒的火焰。他的愤怒是不单纯的,既有对小娥“勾引”自己的儿子黑娃的愤怒,又有对小娥背叛自己的儿子黑娃的愤怒,有白嘉轩对田小娥的愤怒,有白鹿原所有男人女人对这个骚狐狸精的愤怒。小娥临终前,那句柔弱可怜的“爸呀”,真的比一段惊悚恐怖的音乐还要令人刻骨铭心吧。
和田小娥一起为封建社会殉葬的,还有冷先生的女儿鹿子霖的儿媳冷秋月。
冷秋月,被冷先生教导成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里的优秀女子。她内心牢记一旦嫁人,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她文静清秀,勤俭持家,写得一手好书法。如果嫁给一个平常人,她一定是公婆族人们竞相夸赞的好儿媳,好媳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鹿兆鹏有着比生命还重要的信仰,这信仰让他一方面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又冷酷无情,尤其对于自己的媳妇冷秋月,他表现出的极度冷酷和残忍,恰恰是埋葬冷秋月的一座坟墓。在冷秋月眼里,她对丈夫的要求不高,丈夫的心可以不在她身上,甚至丈夫这个人可以神神秘秘地不在她的身旁,只要他让自己生一个娃娃,让她做一个母亲,做一个在族人看来名正言顺的女人就行。为了实现这个在她看来小小的愿望,冷秋月对鹿兆鹏死缠不放,甚至搬到鹿兆鹏担任校长的学校,站在兆鹏任教的课堂。
面对鹿兆鹏的无情,冷秋月依然选择了死守空房。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她父亲冷先生的坚决支持。期间,鹿兆鹏反复跟她说,她和他没感情,他们是不同道路上的人,她应该放弃对婚姻的死守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与生俱来封建思想的影响,怎能是鹿兆鹏几句劝说能改变了的?于是,在鹿兆鹏离开之后,她上吊自尽,用对自己最狠的方式,发出了对命运无声的抗争。如果冷秋月多些田小娥的变通,如果冷秋月有个不是冷先生的父亲,如果……任何一个如果的发生,都有可能改变冷秋月的命运......
经典就是经典,经典即便沉寂在历史里,也永远是发光发亮的,有着一种穿透岁月的金属质感。经典向来是不屑喧嚣的,因为经典和成功的人一样,骨子里有深深的自信,有难以被人察觉到的傲娇。这使那些经典们的精神亲缘,越发着迷于经典,沉溺于经典。当浮华人生过半,看穿看透了更多人间百态,一种生命之轻的虚无感常常油然而生。瞬间觉得人间大地一片渺茫,身边一切物非物、人非人,便开始真正质疑人一生究竟为何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即便如古代中国哲人们一样,日日认真的问心,答案却依旧遥远无果。索性沉浸在一部部经典中吧,即便收获到的是一声叹息,几分哀叹,终能捞起一些生命中沉甸甸的东西,让懒散的灵魂突然打起个激灵,然后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些什么。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周国平,非常看重一个人灵魂的觉醒,他认为唯有灵魂觉醒,一个人才能彰显出真正的生气,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幸福。我想,当灵魂躲开慵懒,它的目光一定会开始闪烁,它的筋骨一定变得坚挺,这样的状态,即便不是真正的觉醒,也该会为自身培植出几瓣润泽的绿叶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