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是“六合彩”赌博活动的重灾区之一,即使在禁赌风暴最为猛烈的时段,“六合彩”在个别地方仍然比较突出。全国集中打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前公布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挂牌的25起第二批重点督办案件中,福建涉及三起,都与“六合彩”有关。
“彩祸”
49个号码,12个生肖,每个生肖对应4个号码,剩下一个是特码,庄家对照香港六合彩开出的号码,对买中者开出1 40的赔率。这种规则简单的游戏就是“六合彩”赌博。由于玩法简单易懂,又比较迎合“买彩”人的投机博弈心理,“六合彩”吸引了大批参赌人员,其中有人荒废了学业,有人放弃了生产经营,有人为此倾家荡产,在个别地区甚至形成了“彩祸”。
在采访中,记者经常能听到将赌博比作吸毒的说法,而当谈到“六合彩”时,很多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合彩”比毒品的危害性还大―――因为毒品毕竟只有少数人吸,而“六合彩”吸引普通百姓都去买,掏空了大家的钱袋,重创了区域经济。
“六合彩”泛滥,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公彩的销售。据统计,福建漳州地区每月的福利彩票的销售量原本稳居全省首位,但自从地下“六合彩”遍及漳州11个县市区后,福利彩票从单期销售100万元锐减至不足50万元,跌至全省最后一位。
其实,“六合彩”的危害远不仅此,因“六合彩”赌博而滋生的群体性事件和盗窃、抢劫等侵财案件以及伤害、故意杀人等刑事案件在各地都时有发生。
相关“产业”
为了求得特码,“六合彩”赌徒以近乎痴狂的状态,解读着各种各样原本毫无玄机的简单信息,相应地催生了一系列靠“六合彩”赌博衍生物牟取暴利的“产业”。
在“六合彩”泛滥的地区,各种据说能够透码的“码报”、“玄机报”层出不穷。上面充斥着各种荒诞不经的迷信言论和黄色故事,每份高达5到10元,却销路奇好。“彩民”们常常会左手拿着“码报”,右手握着放大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苦寻灵感。有人不满足于“码报”提供的信息,干脆直接登陆相关网站,希望能查出有用的信息。在一些小镇上惟一的网吧中,寥若晨星的上网者竟然是想借助网络查特码的。前面提到的三起三部门督办案件之一,福建省莆田市蔡福添、陈国龙开设“六合彩”网站提供赌博信息案中,蔡福添的儿子蔡宁为某高校电子计算机信息专业在校生,他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其父开设网站,发布特码信息,同时出租网络空间给陈国龙开办“六合彩”网站,附带提供技术保障和维护管理服务及发送特码。案发时,陈国龙开设的“陈龙”论坛已经发展会员5000余人,非法获利56万余元。
手机短信也成了买码的重要工具。在号码公布期间,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能收到来历不明的短信,声称可以提供必中的特码。全国很多地区的电信部门表示,短信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
金钱的诱惑
“六合彩”的诱惑,说到底就是金钱的诱惑,它利用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和渴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用“活生生的例子”感染越来越多的人,这也是“六合彩”发展如此迅速,而且生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侯英林对记者说,在打击“六合彩”过程中,办案人员感到,由于对“六合彩”等非法彩票赌博活动缺乏正确认识和应有警惕,一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对此趋之若鹜,对公安机关的查处不理解、不支持。一些曾经参赌的人怕受牵连、利益受损不愿检举、指证,没有参赌的人因顾及邻里关系、害怕遭到打击报复也不愿检举、指证。个别人由于担心庄家被抓,自己中奖后奖金无法兑现,对公安部门的查禁持敌视态度甚至暴力抗法。
有专家指出,“六合彩”赌博的出现,不仅仅是引发了违法犯罪问题,更是对彩票经济如何规范发展和运行提出了挑战。抛开“六合彩”的违法性不谈,从形式上看,国家发行彩票与“六合彩”相比,缺乏趣味性,且返还率低,难以吸引彩民。
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为“六合彩”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杨建平深有感触地说,打击“六合彩”赌博,仅靠公安机关查禁,很难彻底割除这一毒瘤。应依靠地方政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采用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长效工作机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