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关于“国风热”的反思|究竟什么是国学?

关于“国风热”的反思|究竟什么是国学?

关于“国风热”的反思|究竟什么是国学?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国学包容万象,海纳百川,截止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国学做过任何一次统一明确的界定。钱穆先生认为:“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之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为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从狭义国学的角度来说,国学无非就是经史子集。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医学、占卜、星象等都可以算在国学的范围之中。

国学热_国学热的利弊影响_国学热是怎么形成的

国学,一个海纳百川的学科

国学到底是什么?

国学的范围那么大,那么我们如何定义一门学科究竟是不是国学呢?鉴别的方法有三点。

一、是不是从古代就拥有,传承多年的传统学说?

二、该学说是否对现代人的生活有启迪作用?

三、该学说是否对未来有启迪作用?

只有满足了这三点的学说,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国学。

近年来刮起的“国学风”太大、太热:这股风大,不分青红皂白,把应该学、不应该学的东西都传播出去;这股风热,融化了国人应该有的理智以及对于祖国文化的客观审视态度,使得部分人对国学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膜拜、学习心理。

事实上,“国学热”并不是现在才有,中国历史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阵“国学热”。摩登女人们常说“时尚是一场轮回”,其实对于文化界来说,国学热也是一个轮回。清末明初,“国学”“国粹”等概念大肆盛行,风雨倾颓的中华大地上有太多文人学者受不了西方文化大肆洗刷这片中国土地,造成了诸多国人的“国学恐慌”。

这些国人为了保护自己“过往认知”的东西,“揭竿而起”,大肆批判学习西方文化、技术的先驱者。对待这类人,鲁迅特地写了篇《拿来主义》对其进行讽刺。

鲁迅对于当时过于崇尚国学的学术之风表现出了不满的态度。《拿来主义》一文就是鲁迅对于国学文化的根本态度:鲁迅对待国学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态度,他“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总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国学热_国学热是怎么形成的_国学热的利弊影响

国学“批判”者鲁迅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这两个标准仿佛国学的X轴与Y轴。运用脑髓指的是学习国学,不能一味的盲目去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头脑找出有启迪意味的国学元素进行吸收。

放出眼光则是为国学定义了一个时间上的坐标轴,要求国学拥有流动性,立足于未来,不盲目停留在过去,将那些流动的、进步的称之为国学,抛弃那些停滞的、机械的古老文化,让国学在现代人的目光下,在时代的考量中发挥作用。

国风热产生的根源:国人的文化焦虑

与清末民初时候一样,现代的国学热也是起源于国人的一种“文化焦虑”,我们为什么会产生需要学习国学的焦虑?难道是因为没有人学习本国学说了吗?——并不是,当下阶段会产生国学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国学恐慌。二、好事者贩卖国学焦虑造成的学术恐慌。三、一部分人认识国学、接触国学、积极学习国学的正面学习。

科学技术进步导致智能手机的风靡。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大多数国人开始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与学习。对于学习浅显的知识来说,碎片化的阅读与学习能够让我们利用闲散时间进行知识补充,是有一定优势的。

但如果要深入学习一门精深、悠远、委婉的学科,碎片化的学习不仅不再占据优势,还会成为我们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学习国学就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耐心阅读,扎进去、展开来,学科与学科之间错综复杂,难以单独学习的学问,因此,在碎片化学习当道的今天,这类人群的国学焦虑与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学习国学抑或是学习任何一门需要扎进去的学问,我们都应该立主弘扬古人钻研、推敲的学问态度,而不是单纯的向往士大夫特权阶级所谓“风雅”的生活。就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所说的那般:“你们因不知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对待国学,人们通常关心自己能够一下吸收,并做用到生活中的学说。比如有人背诗词,并不是想通过记忆诗词来揣摩其间意境,而是希望诗词能为他的“口才”润色,表现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样子;

再比如,有些人学习茶道,并不是为了感受以陆羽为代表的古典茶饮文化,而是为了在工作时多一项与传统文化沾边的技能,丰富律例,这样学习国学,是抱着一种为了学习国学而学习的心态,属于“经济适用”型国学。功利性太强,学问感太弱,并不可取。

对待国学,我们应当用心去感受,要感知的成分大于死记硬背的成分,思辨的成分大于夸耀的成分,只有这样,国学才传承出理想中的样子。

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好事者贩卖“国学焦虑”的行为。国学一直不是偏僻学科,一直都有人在学,也不少人在学。没有必要贩卖关于国学的焦虑感。

国学作为一名如水般温柔而海纳百川的学科,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文化形式,且这种表达方式都将能够满足人们的诉求。《诗经》、《论语》传承千年仍然能给人以启迪,八股文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已成糟粕为人所厌弃,优质文化终会得到传承,糟粕文化才会为人所厌弃。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国人因为突然火爆的中华传统文化“入坑”国学,如茶道文化、汉服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等等,通过接触精致的国学摆件文化、饮食文化与服装文化转而关注国学的其他方方面面。

这些人有两批,一部分人由兴趣变为深度的、体系化的国学学习,感知国学氛围;而另一个人则拘泥于形式主义,仅仅是喜欢有国风元素的物件,浅尝辄止,没有深耕进去,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学习国学,真像大千世界啊。

学习国学忌“矫枉过正”

尽管国学严肃、不得随便,也不能太过较真。国学要学含有中国文化精气神的东西。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很多人在学习国学的时候都会陷入一个“矫枉过正“”的误区,认为“国学”就一定要是一味的去复古,任何不符合古人行为习惯与逻辑顺序的学说都要一味否认,这样的人就是陷入了复古的怪圈。比如近年来流行的“女德班”、“男德班”,就是典型的用国学当挡箭牌,达成私人盈利的目的,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在钻国学的空子,更是在诽谤,伤害国学!

国学热的利弊影响_国学热_国学热是怎么形成的

疯狂的“女德”教育

国学从来不是学什么所谓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些早已被时代淘汰的东西,也不是咬文嚼字,看到名人的字与句便过度解读,端出一份老学究的架子来。国学学什么?实际上,国学学的就是我们自己。

学习国学是一个更了解我们自身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我们知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国学就是对我们民族的追根溯源,让我们回味民族的、根本的、自然生成的东西,并思考这种生成的原因,它不是大学问家炫耀的工具,更不是不法分子敛财的工具。综合化国学开拓的广袤疆域是为更好的传播而服务的。

以古法礼仪喝一盏茶是学习国学,闲时读一本古书,品味其中意境是学习国学,听戏曲、观赏名胜古迹同样是感知国学、体验国学的过程。国学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小众学科,学习国学,就相当于温柔的抚摸中国历史的暗疮,了解祖祖辈辈生活过的轨迹,发现并铭记作为国人的根性。

国学热的利弊影响_国学热是怎么形成的_国学热

带有国学元素的建筑

佛家有一句话叫:“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亦有一句话叫“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每一句诗词、一句谚语,都蕴藏着古人生活总结出的经验,国学蕴含着大智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学成为了一个立体、能够随时为人所感知的存在。

如今,国家建起了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仿古建筑广场,致力于让身处城市的人能随时体会到国风文化的熏陶。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学逐渐从一个平面延伸为立体的高度,并不断向上生长——无需担心“国学不振”,属于中华民族根性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8.

鲁迅:《鲁迅文集》,黑龙江出版社,1995.

上一篇: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国学热需要冷思考
下一篇: 国学热”“读经热”不断升温。孩子怎么读,何时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