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弄清楚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和范畴是什么(比如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儒学经典等等都属于国学范畴)。
2、讨论当下人们关注的“国学”具体表现是什么,和真正的国学有无区别。(通俗化的史学著作,例如“水煮……”之类著作。)
3、讨论促成国学“热”的原因都有哪些,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国学“热”的现象。(百家讲坛等现象,“说史”现象等等,与人们对史学通俗化的要求相呼应等。)
4、归结讨论国学热的利弊。(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5、表明作者态度。你如何看待国学热。
国学热从成因上分析:
1、国学本身有着巨大文化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国学并不热,而是前段时期太冷了。
2、高层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净化民风、维系两岸血脉联系、扩大国际影响力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社会的浮躁促使人们在国学中寻求一份沉稳和厚重。
4、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更多人有条件关注、学****这门“不能用来糊口”的学问。
5、近代甲骨文的发现使国学有了新了的研究领域。
6、有少数附庸风雅的、图名图利的、愚昧迷信的,加入到国学大师和国学爱好者行列。
所以,“国学热”应是褒义居多、贬义居少。文化发展有个规律:除非是毒瘤,否则就任其发展,没必要推动、也没必要阻止。国学这东西,往最坏处说,能把人学愚学傻(这种人即使学马列照样能学傻,愚,与人有关,与学什么关系不大),除此之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直接原因是舆论导向所致。
细说来:
一、中国要“大国崛起”,需要文化崛起,需要传播自己的文化(“儒”有助于让人接受“和平崛起”)。那由谁来传播呢?中国十几亿人口!让他们先学,学好了自然就传出去了。于是肯定就有相关的“指导精神”,由此又会产生诸多有利条件。
二、媒体给学者提供机会,帮助传播,双(多)赢的事谁不干?
三、中国历史算得上“悠久”,糟粕不少,精华也不少。先吃着吧,吃进去的总会有精华;
四、人们生活质量好了,也需要墨水,但你总不至于让人没事去学物理化学啥的啊
个人见解,供参考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现在的“国学热”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还要买一些解读经典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他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