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要求:
[1]理解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能力;
[2]熟悉不同年龄、性别运动的注意事项。
15、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考试内容:身体成分概述;肥胖与体重控制;运动处方。
考试要求:
[1]了解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的概念;
[2]掌握肥胖的诊断方法与运动减肥的机制;
[3]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熟悉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
16、环境与运动
考试内容:冷环境与运动;水环境与运动;高原环境与运动;大气环境与运动;生物节律与运动。
考试要求:
[1]了解高原应激、高原服习的生理机制,高原训练的要素;
[2]了解体温调节机制,冷伤害及其处理,热伤害的处理与预防;
[3]了解水环境下人体的适应机制。
[4]了解生物节律及其机制,生物节律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学校体育学,33%(100分)
1、学校体育概论部分
考试内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概况;学校体育目标、地位与作用;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考试要求:
[1]清晰中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变迁;
[2]明确学校体育结构、功能、目标与作用;
[3]了解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等,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4]掌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及测试的操作方法。
2、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
考试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规律与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评价。
考试要求:
[1]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体系;
[2]理解和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内容;
[3]了解体育教学系统要素及互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体育教学特点及规律与原则;
[4]明确该教材选择的目标、重点难点、动作结构组成、该课的性质(新授、复习或考核)、教法(三大法:指导法、发展体能法、个性与思品培养教育法)的具体运用阐述;
[5]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领域”的具体实现与方案设计、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设计、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6]运用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对所提供的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7]运用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评析;
[8]掌握体育课的组织与实施(体育教学常规、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体育课结构与划分、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的控制、如何准备一堂体育课等);
[9]掌握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内容、方法;
[10]了解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及基本职责。
3、课余体育部分
考试内容:课余体育作用于特点;开展课余体育原则;课余体育组织形式与方法。
考试要求:
[1]明确课余体育的作用与特点、开展课余体育的原则;
[2]掌握早锻炼、课间操(或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和校外)和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
4、学校体育研究部分
考试内容:学校体育研究意义与作用;学校体育研究基本程序与方法;学校体育问题研究。
考试要求:
[1]了解学校体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2]明确学校体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3]能运用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运动训练学,33%(100分)
1、总论部分
考试内容:竞技体育概述;运动训练概述。
考试要求:
[1]理解并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形成的基本动因、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以及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2]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和运动训练团队的组成;
[3]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学科特征以及理论体系;
[4]理解并掌握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构成因素以及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
[5]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构成以及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
[6]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分类体系以及常用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7]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实施,以及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8]理解并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理解并掌握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等各原则的基本概念、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
考试内容:体能训练概述;体能训练的种类及其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
考试要求:
[1]理解并掌握体能的概念、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以及运动员体能评价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力量素质的概念、分类、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以及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理解并掌握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相对力量、力量耐力、躯干稳定性力量等各种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及评定办法;
[3]理解并掌握速度素质的概念、分类;理解并掌握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等各种速度训练的方法(手段)以及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
[4]理解并掌握耐力素质的概念、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耐力素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以及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5]理解并掌握协调素质的概念、分类;理解并掌握协调素质训练的内容,以及协调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6]理解并掌握柔韧素质的概念和作用;柔韧素质训练的各种方法以及柔韧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7]理解并掌握灵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灵敏素质训练的影响因素以及灵敏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8]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的概念、构成、原理以及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的基本标准、常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和基本要求;
[9]理解并掌握竞技战术的概念、构成、分类;理解并掌握竞技战术能力的概念及制约因素和主观影响因素;理解并掌握战术方案的内容、制定的程序,以及战术训练的常用方法和基本要求;
[10]理解并掌握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念以及与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的关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特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11]理解并掌握运动员知识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
3、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部分
考试内容:训练计划作用及其种类;多年训练计划安排与设计;年度训练计划安排与设计;周期训练计划安排与设计;周训练计划安排与设计;课时训练计划安排与设计。
考试要求:
[1]理解并掌握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2]理解并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结构类型及安排特点;
[3]理解并掌握训练大周期时间确定的依据,以及大周期训练计划的要点;
[4]理解并掌握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理解并掌握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
[5]理解并掌握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以及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五、主要参考书目
(一)《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 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第三版。
(二)《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 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第三版。
(三)《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 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