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周怀宗图/黄胜友
■制图/艾康鹏
前天,由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嘉木国学书院承办的“国学与管理精品课程系列”正式在京开课,20多位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成为了本次课程的学生。
书院模式开讲国学
本次课堂设在北京聚茗轩茶馆里,课堂设置并不像普通的教室,而是像一个书院,老师靠墙而坐,听课的学生分为几张桌子围桌而坐。对此,承办方负责人称特意选择这样一个环境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在一个传统色彩的环境里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前天的课程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陈少峰主讲的《儒家精神》,陈少峰老师称,他一直对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抱有怀疑态度,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书院大都选择在深山老林,在这种远离人间烟火的地方出来的学生,通常很难抵御尘世的各种诱惑。但对于这次的设置,陈少峰老师说,其实书院教育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因为它能够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重要的是没有那种远离红尘的问题,所以,还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课程内容涵盖广泛
虽然在此前有很多国学与企业管理的课程,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曾开设过国学MBA班等等。但是把国学与社会学管理学结合起来还是第一次,而且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部分,儒道佛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都在课程范围之内。
此次课程邀请了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资深教授及思想界、文化界、艺术界权威专家、文化名流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给现代社会管理以补益的部分精选出来,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详细深入地讲解。
儒家精神影响深远
前天下午3点,本次课程的第一堂课正式开始,上课的学员虽然只有20多人,但整个课堂气氛都很不错。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也到场听课。第一堂课的主讲老师陈少峰教授讲授了儒家学派的渊源和儒家的精神传承,并特地提出了儒家精神中对现代管理有用的部分重点讲解。
陈少峰称:“儒家精神注重个人修养,在这一方面有很好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儒家精神更加注重社会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这一点更应该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人需要学习的。儒家精神左右了中国社会许多个世纪,所以要考虑解决现代社会管理本土化的问题,就必须考虑这些东西的影响。”
■老师的话
陈少峰:国学不能浅尝辄止
对于现在把国学和现代管理学结合起来的热潮,陈少峰老师说:“国学热是一件好事,但现在的很多讲座、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形式,这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现代人应该反思
陈少峰称:“时至今日,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况,很多事情,比如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等,都需要本土化,这就需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借鉴经验,因为传统的影响毕竟是很大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割裂这个关系。我们需要找出那些能对现代社会有所裨益的东西加以利用,这对我们建设现代的社会是很有用处的。”
陈少峰说:“在国学领域里,不管是思想方法,还是具体的操作,值得现代管理学借鉴的东西都不少,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挖掘这些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整理出来,这样做出系统的东西来,要比零散地讲要好得多。”
很多国学课都是形式
对于现在的国学热,陈少峰老师说:“国学热是好事情,但是我们看现在的很多这样的课程讲座,太过于形式化,根本就是跟风,有些人讲课也根本就是生拉硬扯,不去更深入地了解国学,大多都是讲一些很平常的心得什么的,对那些影响中国人的更深刻的思想不去挖掘和把握,这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跟风。”
陈少峰还说:“其实讲国学与管理这样的课程,讲课的人最起码应该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要对国学领域熟悉,另一方面也要能准确把握现代管理的知识。现在许多讲这个课的人都仅仅是在国学方面了解比较多,而对管理学不是很懂,到头来还是在讲国学,而不是讲国学与管理。”
国学课应该更深入
对于现在的这股国学热潮,陈少峰建议说:“国学的内容有很多,像我们这些专门研究国学的人,可能一辈子也只能弄懂一个领域,所以,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国学课程能有多专业。但最起码应该比现在更加深入才对,对传统上不同风格的各种学派,还有他们的思想、理念应该理解准确。对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多讲,少讲一些个人修养、理念、心得什么的。另外,在课程的涉及上也应该更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应该区别对待。”
■黑板报
国学
近代与洋学相对而产生的一个词,原来是指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现在基本上是对所有传统文化的通称。
管理学
通过组织和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率,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再使用。包括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多个领域。
国学与管理
国学与管理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关系,但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管理的内容,比如说社会组织、官吏制度、教育、文化等具体实践方面的管理方法,还有思想方法方面的东西,都可以被现代管理学借鉴。
■学生的话
●这个课很有意思,老师讲的课很有深度,最起码比百家讲坛要好,就是在范围上可以更广一点。
●老师讲到新儒家的种种,我觉得我们才应该是最新一代的儒家,因为儒家讲与时俱进,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光讲儒家不行,光讲法家也不好,阳儒阴法,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这是一次文化“认祖”之旅,知“来龙”方知“去脉”,可以使我们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中,找到本土文化的历史定位。
●儒家重道德教化,当今的品德教育应该从关注纯粹的道德观念、道德问题,进而更加关注在时代中生存与发展的人。
●这样的课程确实让人受益匪浅,不过遗憾的是这个课程的时间有点短,如果能更长一点、更全面一点、更深入一点就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