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三字经》究竟是否需要删节整容?启蒙经典中的糟粕与精华如何界定?照搬经典是否可行?也引出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并对此提出质疑。
质疑一
禁《三字经》全文的标准如何界定
关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的标准问题仍值得商榷,这乃是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当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精华”与“糟粕”的时候,该如何对于中小学生进行推荐呢?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的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现实生活中看,“精华”与“糟粕”的观点常常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界定的。这次教育厅的规定,对于《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古文典籍要禁止全文推荐。那么,被删节的古文典籍还是原来的样子吗,还能承担起本来应该其负载的历史厚重感吗?据记者了解,山东省在《传统文化》课程在进行编纂的时候就已经动过“手术”了,被选入的篇章多有删节,这种违背原文意思的行为本身就存在着“道德缺憾”,而以这种手段达到教育人的目的颇有些“不择手段”的意味。或许真像人们猜测的,是为了推销教育部门所编《传统文化》一书。
质疑二
《三字经》《弟子规》的删节有无必要
说句实话,《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与当今的时代相去甚远,如果我们只是当孩子是在学习知识,而把此放在 “教学相长”“开卷有益”的大背景下,当不至于把全本《三字经》等当做“洪水猛兽”。
其实早在山东之前,2009年8月24日,成都市颁布了《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遵照“诵读时机越早越好”的原则,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含职高),均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据成都市教育局相关人士介绍,由于《三字经》和《弟子规》等文历史久远,因此在编写《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时早已经将其“糟粕”除去,留下的都是精华。据了解,除了《三字经》和《弟子规》之外,《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中纳入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道德经》、《论语》也同样在编写时进行了删减。
质疑三
照搬经典培养孩子是否可行
家长们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肯定不适应。
“一到社会上就被摆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认为,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钱文忠说。
对于钱文忠教授“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说法,绝大多数家长表示认可。西安学生家长杨峰认为,《三字经》里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其价值观相对落后,大多都是主张忍耐节制,甚至不乏奴性教育,这对于孩子来说,根本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另有学生家长表示,《三字经》中的一些说教太迂腐,不适合当今时代。
质疑四
“禁全令”是否以漂亮的借口糟蹋国粹
对于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一代进行删节、篡改,那么,到了我们的后代再往下传承又该怎样?
“我认为山东教育厅出台‘禁止全文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的行政命令,是以漂亮借口糟蹋国粹。”陕西民俗学会会长梁荫对此提出质疑,他说:“我们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就是随意的对祖先或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进行肢解、进行修复,囫囵吞枣,断章取义,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社会风尚。而且一旦形成了这个先例,形成了一个恶劣的社会陋习,就很难校正。比如过去我们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改编,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曲解,编剧导演或者编教材的人,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理解古代名著,而个人的理解不能代表大家和整个民族。”
主编有话说
再出一张补充通知如何?
岁末年初,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一纸通知让喜爱国学的人们纠结不已,在这份通知中,不仅要求各地中小学规范经典阅读,并且细化到在经典诵读时 “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全社会热议。力挺派和讨伐派以网络为据点,逞口舌之能,展思辨之才,可谓秋色共享,好不热闹。硬生生在这个玉兔之首给大家添了回堵。
纠结归纠结,热闹归热闹,好在这份通知中并没有将流传千古的经典一竿子打死,还留了一句类似“以观后效”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颇有点阳光意味的尾巴,不仅让人充满美好的想象空间,更给以后的正名提前搭建好了舞台。但笔者想问的是这份语焉不详的通知中的“精华”“糟粕”究竟所指何物?在古典经典中何谓糟粕?何谓精华?
小可愚钝,对于传统经典更是鲜有诵读,小时候读“人之初、性本善”时心中就充满滔滔敬仰之情,生怕自己残缺的心智辱没了经典的名声。以致后来偶有接触,也常怀敬畏之情,感动于经典不朽的魅力,更感动于其跨域千年后依然温润的传承。因此,当山东省教育厅这张生硬的通知出现在面前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究竟是传统经典和官本位意识谁出了问题?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试着按照“通知”的逻辑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几段经典进行一次“精华”与“糟粕”的划分。以通知精神论,《增广贤文》中的“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莫钱难进来”当属于典型的“糟粕”范畴,毫无疑问属于不可诵读的范围之列。《弟子规》“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这种假借父母过世,限制人家不吃肉的文字更是属于十恶不赦,坚决清除的“糟粕”对象。但我想说的是,能传承千年、经过无数岁月洗礼的传统经典一定有其广为传播的充分理由,负载于其上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痕迹绝对不是将它们划入“糟粕”行列的唯一借口,相反,正是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字给后世提供了一个洞悉当时那个年代的微缩窗口,从这意义而言,你说说哪个是糟粕?哪个又是精华?
堵已经添了,倒不如让其更热闹些。因此,笔者想给山东省教育厅提个建议,不妨再出一纸补充通知,将所有传统经典收入其中的同时,大笔一挥,将那些个所谓的“糟粕”剔除殆尽,将满纸“精华”昭告天下,这样的区分范本岂不省事?岂不干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