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廖承志

廖承志

廖承志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头条,题目为《告台湾同胞书》,被视为两岸互通的开始。如今距离《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已经过去了整整43年,两岸三通也早已实现。40年前的1982年,邓小平同志派人写了封信给蒋经国,目的就是早日实现统一,这个人,就是廖承志,他的信送到了蒋经国的手上,却没有得到蒋经国本人的回复,而是宋美龄替其回复。宋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头条,题目为《告台湾同胞书》,被视为两岸互通的开始。如今距离《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已经过去了整整43年,两岸三通也早已实现。

40年前的1982年,邓小平同志派人写了封信给蒋经国,目的就是早日实现统一,这个人,就是廖承志,他的信送到了蒋经国的手上,却没有得到蒋经国本人的回复,而是宋美龄替其回复。宋美龄为什么要替蒋经国回复?究竟回了什么?

1982年,74岁的廖承志坐在北京的家中,提起毛笔,写下了一封给台北的蒋经国的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信件通过电报发到了台北,引起了各方的瞩目。

廖承志

廖承志

廖承志在信中深切地表达了对蒋经国的劝导,“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自然而生动的个人情谊,渲染着民族大义,适时蒋经国读信后,心中触动,奈何自己身居高位,不便亲自回信,于是委托宋美龄,代其回复。

为何廖承志会得到蒋经国的回复?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和母亲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元老。

廖仲恺,一生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他作为国民党内部的“左派”,力主“国共”合作,最后,倒在了国民党右派的枪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其母亲何香凝,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她是孙中山的战友,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

廖仲恺

廖承志的父母,与蒋经国的父亲蒋介石,曾经共同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参加革命,可以说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极深。

1925年10月,蒋经国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正是在那里,廖承志结识了当时已经在莫斯科生活和学习了5年的蒋经国。

1937年,西安事变,蒋经国退出中国共产党,离开苏联回到了父亲蒋介石身边,加入了国民党。

而廖承志则恰恰相反,他在1932年返回中国后,便脱离国民党,加入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多年,入狱7次都没能改变其坚定的红色信仰。

年少的廖承志

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内部分裂,两派水火难容,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惨被杀害,其母何香凝相信背后为蒋介石的幕后指使,但没有证据,所以俩家的关系一直没变,但心里已有芥蒂。

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也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与蒋经国同时期就读的同学中,就包括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

廖承志年少时,在其父母的影响之下,也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6岁时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因其父被杀害,转而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廖承志认识了经普椿,俩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后来廖承志给经普椿留下了一封信,信中说:希望可以等我两年,我一定会回来娶你。

这一别整整4年,廖承志去到了延安,而经普椿痴痴地等了他4年,1937年,俩人在香港相会,次年结婚,从此,经普椿便和廖承志一起从事革命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廖家特殊的身世,中央安排廖承志和其母亲何香凝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职位,负责归侨工作。

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来“和平解放”台湾的问题,廖承志做了不少的工作。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廖承志还特意指示,“发稿的调子要低一点,着重宣传‘爱国一家’。过去的事,既往不咎”。

为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进一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廖承志毛遂自荐,写下《致蒋经国先生信》,希望像他的父亲廖仲恺一样,尝试着再次开启国共合作的大门。

不管是两党之分,还是杀父之仇,廖家与国民党都有着深厚的恩怨。

可廖承志却自告奋勇,愿意充当大陆台湾两地的“信使”。他曾对台湾同胞这样说“我的父亲就是被国民党右派杀害的,姐夫也是,若说家仇,血海深仇!”

然而在他的心中,这毕竟是个人的恩怨,廖承志的心里,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愿意为祖国早日统一而努力。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他在临去世前,特意嘱托蒋经国有朝一日把他的灵柩移葬于故乡浙江。

蒋介石故居

蒋经国一直念念不忘,他在1982年的一篇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同时还透露出自己的民族之情。

这样的感情讯息,迅速被邓小平同志捕捉到了,于是委任中共中央对台领导工作小组组长邓颖超召开会议,讨论该如何进一步争取蒋经国。

而最能和蒋经国交流的合适人选,非廖承志莫属了。廖承志也爽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邓颖超

他抛弃私人恩怨,作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将位于浙江的蒋家祖墓重新修缮一番。“我们不要计较个人恩怨,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祖国统一为己任,要向前看。”廖承志这样说到。

在廖承志的安排下,蒋家祖墓被重新翻新。他又安排外甥女陈香梅,将这个消息捎给蒋经国,并嘱咐道“如经国想派人回来扫墓,我们欢迎。”

在邓颖超和廖承志的共同商议之下,一封惊天动地的公开信,就这样被写了出来。

信中廖承志字字斟酌,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写作上看,条理清晰,布局严谨,考虑到大陆和台湾的行文格式不同,廖承志特意用文言文形式书写。

感情上以同窗兄长的口吻,致以鼓励,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劝导,还照顾了蒋经国的个人愿望。

发表后,举世震惊,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蒋经国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两岸迈出了冲破阻隔的第一步。这一切,正是由于廖承志做出的奠基。

可是该如何让台湾同胞知晓这封信呢?

要知道,当时对于大陆的消息封锁是十分严密的。但廖承志作了精心的安排。从香港发往台湾的《华侨日报》和《星岛日报》里,悄悄加入了廖承志的这一封信。

在《星岛日报》的头条新闻里,赫然印着台湾消息“孙运漩盼北京放弃共产主义”的大标题,可正文内容却寥寥数语,竟全是关于廖承志的信函的消息。

就这样,随着《星岛日报》进入台湾,廖承志的这封信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两岸各地同时引发强烈反响。

“祖国统一,乃大势所趋”、“两党携手,定能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不少爱国侨胞和国民党前将领宋希濂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但是,蒋经国碍于政治身份,不便亲自回信,便委托宋美龄,发表了一封《致廖承志公开信》,做出了回应。

这时的宋美龄,丈夫蒋介石过世不久,自己也得不到各方的支持,丈夫的愿望落了空,自己的心里难免无法释怀,对廖承志的回复也难免言辞激烈了些。

“经国主政,负有对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宋美龄重新申明了自己也是蒋经国的意见,对于大陆仍继续实行“三不”政策,字里行间难掩对国民党失败难以自拔的情绪。

宋美龄的回复令当时力主两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感到心寒。

但民心之所向,自廖承志公开信之后,蒋经国也意识到,时代的趋势促使他也不得不考虑合作的问题。

于是暗中派出密使,与北京方面联络,这个密使,就是沈诚,表面身份是香港的商人,实际上是黄埔17期的毕业生,曾在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担任蒋经国随从参谋,是一位退役少将。

他在1985至1987年间,三次来往大陆,暗中传递双方意见与信息。

1987年3月,沈诚会晤了邓小平同志、杨尚昆同志等最高领导人的机会,将杨尚昆的信函,亲手交到蒋经国的手上。

蒋经国仔细研究了信函,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有诚意的,国共合作是有意义的,两党高级领导人的谈判可以择日进行。

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以及解除戒严等措施。12月,蒋经国对沈诚说将在明年召开的国民党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

这些都标志着两岸关系在迈向更好的一步,但是蒋经国的身体到1988年初已经难以支持,突然逝世,台湾与大陆的联系随着蒋经国的去世,再度中断了。

但是蒋经国终归还是为两岸的隔绝关系作出了贡献。开发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是改变两岸关系有力的第一步。

此后,伴随着政治上的第一步,通商,通邮被提了出来,开放大陆非政治性出版物的进口和翻印,有限度开放大陆中药材和农产品的进口,放宽对两岸通邮和经贸往来的限制。

直到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通航、空中通航和通邮的全面“三通”。

不论蒋氏父子如何顽固,对于一个中国,他们没有丝毫动摇过,只承认国共兄弟之争,尽管血雨腥风,也决不允许国家分裂。

这是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永远不可分割的血脉相连。台湾同胞和大陆本来就是一家人,只不过闹闹别扭而已。

蒋经国或许也已经明白,与大陆必定要走一条统一之路,可惜他明白得太晚。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国民党退缩台湾的老一代已经日渐凋零,而新生一代对于大陆没有老一代人的切身经历,感情上势必羸弱。

蒋经国最后不得不考虑一个严肃的问题:台湾今后将去往何处?

是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合作?还是岛内党外运动的“台独”浪潮?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蒋经国不得不行动起来,想在晚年了却了父亲蒋介石和自己的心愿,中国回归统一。

1983年6月10日,为祖国统一奋斗了一生的赴台的廖承志,在北京去世了。

他一生的愿望,就是争取早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虽然廖承志没有等到海峡两岸“三通”时代的来临。

但由于他的一封信,和他一生的努力,两岸关系有了新的阶段,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必将成功!

上一篇: 徐一娢(徐一娢个人资料)
下一篇: 哈尔滨国际车展(哈尔滨国际车展2022年什么时候举办)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