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树人
◎李大钊
李大钊
郭沫若原名是什么(郭沫若原名叫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瞿秋白
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
◎刘少奇
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
◎王若飞
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的王若飞,原名王荫生。他从小就崇拜岳飞,在读了《木兰辞》后,又有感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佳句,遂改名为“若飞”。
◎向警予
向警予
◎黄公略
◎萧楚女
◎关向应
◎罗亦农
1927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长江局书记等职的罗亦农,原名罗善扬。大革命时期,他从事工人运动,曾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曾对其夫人说:“我过去的名字叫罗善扬,现在叫亦农,意思是我既能为工人服务,亦能为农民服务。”
◎张太雷
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领导了广州起义的张太雷,原名张曾让。参加革命后,他改名为张太雷,其含意是立志把自己化为改造社会的“巨雷”。
◎彭湃
◎邓小平
邓小平
◎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的董必武,原名董用威,号璧伍。“用威”语出《尚书·大禹漠》中“董之用威”一句;“璧伍”出自《汉书·律历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一句。辛亥革命爆发后,董用威满怀救国壮志投身革命洪流,从此,他摈弃原名,以“璧伍”之谐音,改名为董必武。
◎邓颖超
◎李立三
◎陈毅
陈毅
原名陈世俊,自号“仲弘”。后来,他感到取名字如果真要有点什么意义的话,那么,万事成功都得有毅力,于是,就改名为陈毅。
◎许光达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等职的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29年,时任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的许德华率部到达江苏无锡后,改名为许光达,其含意是“只要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
◎晏福生
◎陈沂
◎陈其五
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的陈其五,原名刘敏珩。1938年2月,他接受派遣前往国民党卫立煌部做地下工作时,刘少奇认为刘毓珩这个名字对国民党来说太熟悉,建议他改名。当得知刘毓珩的母亲姓陈后,刘少奇就说:“那就取一个封建一点的名字,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就叫‘陈其五’吧,‘五世其昌’嘛!”从此,刘敏珩就改名为陈其五了。
◎郭沫若
◎李鹏
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原名李远芃。皖南事变后,在随八路军办事处的一些人员去延安的路上,蒋南翔对李远说:“李远芃,一般人到延安都要改名,改的名字通常是两个字。”李远芃说:“我的名字是三个字,中间的‘远’字不要了,就叫‘李芃’吧。”蒋南翔说:“你这个‘芃’字一般人不熟悉,不认识。我给你改一个字叫大鹏鸟的‘鹏’,取其鹏程万里之意,将来长大了好为革命多做工作。你看怎么样?”从此,李远芃就改叫李鹏了。
◎徐特立
徐特立
毛泽东的老师、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的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立华。16岁那年,他乘船去南岳衡山时,看到同船的乡官小吏嫌船开得太慢,就对船夫拳打脚踢,心中甚是愤恨。于是就发誓今后若当船夫,就只运猪决不载人;将来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为此,他就改名“特立”,意即“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
◎周南
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等职的周南,原名高庆琏。20世纪40年代,高庆琏在燕京大学外语系读书时,因从事革命活动的需要而改名为“周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第一章即是《国风·周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诗歌周南第一章”之说。改名周南,也说明他自己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