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渭河两岸和汉水上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氏族聚落,目前已发现的聚落遗址有40多处。
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文化遗址在哪)
它们沿河两岸或是在近水源的阶地平原或是在山脚下集群分布,已经发掘的聚落遗址主要有渭河流域渭南北刘、临潼白家村、宝鸡北首岭、华县(现为华州区)老官台、秦安大地湾以及汉水上游的西乡李家村、南郑龙岗寺、商州紫荆等。
这些聚落发现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和房屋、墓葬、窖穴、陶窑等遗迹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基本相同,这在考古学上一般被归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因20世纪60年代最先在老官台遗址发现故称为“老官台文化”。
发现前仰韶时期“三足罐”
老官台文化陶器(资料图)
早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发掘宝鸡斗鸡台沟东区时曾出土一件“瓦鼎”——前仰韶时期“三足罐”。1958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在陕西华县、渭南一带调查时,在华县老官台遗址找到了一些有别于已知文化的陶片。
新石器时代
三足罐
渭南市北刘遗址出土
为了搞清这类遗存的性质,1959年对老官台遗址等进行了试掘,出土了一些特征明显的陶片,在元君庙遗址发现一些同老官台遗存相同而和当地半坡类型文化有明显区别的陶器。特别是在元君庙半坡类型墓葬填土中发现了老官台式陶片,从而第一次为认识老官台类型遗存和半坡类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地层证据。
进入70年代以后,渭水流域早于仰韶文化的“前仰韶”时期遗存有了更多的发现。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队对北首岭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在遗址的下层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遗迹和遗物。
1979年,著名考古学家、北大考古学教授严文明先生等在综合研究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新发现的基础上,正式把渭水流域“前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称之为“老官台文化”,并认为老官台文化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一样,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段的遗存。
奠定彩陶繁荣基础
老官台文化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一种新石器文化遗存,它分布在渭水流域和汉水上游地区,以三足器和圜底陶器为基本特征。老官台文化彩陶常施彩于钵、三足罐等陶器口沿外侧,纹饰多为一周红彩宽带纹,平实简单的构图风格显示出彩陶萌芽期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
三足钵
渭南市北刘遗址出土
无论从陶器构成还是特征来看,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老官台文化被认为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条重要线索。
但是,老官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三足钵和三足罐却始终不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中,即使是仰韶中期再次出现的三足器也与老官台文化流行的三足器差异明显,三足器的有无便成为区分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
老官台文化彩陶虽然简单但意义重大,它的发明为其后仰韶时代彩陶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搜食者到生产者转变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称此转折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这场“革命”的起因是人类从搜食者到生产者的身份转变。
老官台文化处于原始农业产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老宫台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已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渔猎、采集、手工业生产为辅的生计方式。农业生产以粗耕为主要方式,先民们以厚重的宽体石斧对树木进行砍伐,以刀耕火种的方式开辟荒地来播种作物,并以石刀等工具进行收割,以石磨盘、石杵、石臼等加工工具进行谷物的脱壳,将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西安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器
(1.磨棒2、4、5.铲3.锛6.斧7.刀)
农业生产提供了剩余的食物,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基础。白家村遗址犬类兽坑附葬现象、关桃园遗址出土的大量以驯养的鹿、牛骨制作的骨器,其骨骼标本经过形态鉴定都可判断为家养牲畜,西乡何家湾遗址出土过一件塑成猪头的器物把手,猪的嘴巴较长,张口、大眼、耳朵较小,表明老官台文化先民占有较为充裕的动物资源,具备了畜养动物的经验。
新石器时代
猪头塑像
西乡县何家湾遗址出土
老官台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为探索仰韶时期半坡文化渊源的研究找到了重要依据,填补了新石器时代的一段空白,也为研究黄河流域农业起源及其生业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揭开原始农业的序幕。(汉唐三三)
来源:文物陕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编辑:唐双燕
发表评论